就爱字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鹰论

鹰论

二卷。意大利利类思(1606-1628)纂译。利类思,意大利传教士,1637年来华,译有《超性学要》等书。清初康熙年间,朝廷统治者仍沉缅于关外的马背生活,养鹰放鹞,驰骋狩猎,视为故常。当时清圣祖玄烨(即康熙帝)曾询问耶稣会教士西方训养鹰鹞之情况,利类思闻之,乃作《鹰论》二卷进呈皇室,故此书又名《进呈鹰论》,专论鹰鹞的训养调教、饮食疾病等项。上卷共二十条,专论鹰之训练。上卷条目为:论鹰,佳鹰形像,性情,养鹰饮食,教习生鹰,教习鹰认识司习者声音,教习勇敢,教习认识栖木,教习抓鸡,教习抓水鸭,教习向上飞行,教习逐雀而不前栖于树者,教习喜息于栖木,教习肥懒之鹰,鹰远飞叫回,远方之鹰,神鹰,入而发儿觉鹰(一种鹰名音译),山鹰形像、楕子鹰。下卷专论治鹰病的方法,亦分二十条:论鹰致病之由,治发热之病,治头上筋缩,治头毒,治头晕,治伤风流眼泪鼻涕,治鹰眼朦胧不清,治鹰口疾,治鹰气哮喘,治吐食,治生虫,治鹰独另有本虫,治脾胃杂病,治鹰肝之病,治鹰脚爪,治流火,治大小腿骨错,治大小腿破损,治受伤,治生气。二卷之后附《论鹞》一篇,共分六条:佳鹞形象,鹞子性情,教鹞子抓鸡,鹞子饮食,保存鹞子,除鹞子疾病。附论编制与体例与《鹰论》相同。其实训养鹰鹞进行狩猎,在中国已有很长的历史,但将鹰鹞训养治病编成书的,还推利类思此书为最先。书中各条教习训养之法,与中国传统方法基本相同,这两者之间关系如何,因缺乏资料,故无法推断。《鹰论》成书于康熙十八年。所传的旧钞本为残本,附论仅存四条,后两条已佚。幸得《图书集成》中禽虫典第十二卷完全地保存了利类思的《鹰论》及其附录,并于附录第六条“除鹞子弊病”之后又增添了两条:治鹞之病,试鹞子是否有病。可据此补足旧抄本之缺。有旧抄本及《图书集成》本。

猜你喜欢

  • 李卫公通纂

    四卷。明王承裕(1465-1538)撰。王承裕字天宇,号平川山人,京兆三原(今陕西三原县)人。七岁即能诗,少著《太极动静图说》。弘治进士,授兵科给事中。嘉靖六年(1527)累官至南京户部尚书,帝手书“

  • 待轩诗记

    八卷。明张次仲(1589-1676)撰。次仲字元岵,号待轩;初名允昌,字孺文,晚号浙汜遗农。浙江海宁人。明亡后,绝迹人事,著述甚富。有《周易玩辞》、《困学记》、《待轩诗记》、《待轩集》。是书前载总论二

  • 伏敔堂诗录

    十五卷。《续录》四卷。清江湜(1818-1866)撰。江湜字持正,一字弢叔,长洲(今江苏省吴县)人。自幼家贫,早年入县学后,屡试不第,曾为幕僚。咸丰十年(1860)得彭蕴章资助,循例纳粟为县尉,候补于

  • 黄公度事略

    一卷。清黄遵楷撰。遵楷字幼达,广东梅县人。该书记其兄黄遵宪生平。遵宪字公度,著名诗人及驻外使节。光绪二年(1876)中顺天籍举人,曾出使日、美、英、法、德及新加坡等国,颇谙列强虚实及俄国应付之方法,时

  • 学诗缺疑

    二卷。清刘青芝撰。青芝字芳草,襄阳(今河南襄城)人,生卒年不详。雍正丁未进士,选庶吉士,未散馆卒。该书卷首有雍正辛亥作者自识,其书大旨尊诗序,兼取毛传郑笺及苏辙诗传,而驳朱熹诗集传。书中多引旧说,凡所

  • 古易考原

    三卷。明梅鷟撰。梅鷟为安徽旌德人,正德八年(1513)中举,官南京国子监助教,后迁至盐课司提举。为学善于辨伪,力攻《古文尚书》,撰有《尚书志异》、《周易积莹》等。该书认为《连山》、《归藏》、《周易》皆

  • 邵半江诗

    五卷。明邵圭(?-1490)撰。圭字,文敬,宜兴(今属江苏)人。成化五年(1469)进士,授户部主事,后出为严州知府。其诗时有新意,颇为李东阳所重。李东阳《怀麓堂诗话》评论说:“邵文敬善书工棋,诗亦有

  • 孟有涯集

    十七卷。明孟洋(1483-1534)撰。孟洋,字望之,一字有涯,信阳(今河南信阳县)人。明弘治十八年(1505)进士,除行人,选为监察御史。因劾张璁等下狱,谪桂林教授,迁汶上县知县,并升佥事参政,拜为

  • 容城耆旧集

    四卷。清龚耕庐撰。龚耕庐,河北容城人。生卒及事迹不详。书中所辑容城耆旧诗,盖自容城五子诗始。所谓五子者,盖在清嘉道之间,即芷裳潘公、南村郭公、先伯祖木民公、蔡公、黄楼王公。但至搜获时,率残阙不全。则又

  • 论语偶记

    一卷。清方观旭(生卒年不详)撰。观旭字升卿,浙江钱塘人。嘉庆十六年(1811)进士。曾为广西武缘县知县。是书注重考订,不尚空言。如“揖让而升,下而饮”一句,以为此孔子所言者饮也,非言揖让而升射。《诗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