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爱字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三礼通释

三礼通释

清林昌彝撰。林昌彝字惠常,号芗溪,侯官人,道光年间举人,生卒年不详。咸丰年间将此书呈献给朝庭,钦赐教授,此书分一千二百门,释义二百三十卷,图解五十卷。以“天文”开始以“丧服”终结。附有帝谕及礼部奏议、进书呈词、自撰的“论略”二十八则。其体例大致模仿陈祥道《礼书》,先罗列成说,再申述自己观点。其间或驳正郑说,然而以申述郑说为主。此书对前人成说去取有不恰当处,而且前后缺乏贯串:或将不同的观点误合为一,或将相同的观点误分为二。远远不及同代人黄以周《礼书通故》精确。李慈铭《桃华圣解庵日记》载潘祖荫的言论,讲的是潘的老师陈颂南侍御曾说《三礼通释》实为侯官林一桂所撰,林昌彝是林一桂的学生,学生剽窃一桂的成果,待到昌彝献书得了官位,其师林一桂之子欲诉讼,林昌彝行贿始免祸。潘祖荫认为陈颂南为人正派,所讲的事必然不假。按:陈颂南字庆镛。所撰《籀经堂类稿》有他为《三礼通释》写的序言,赞扬其书“释明堂”各条考据精密,能补诸儒所未备。愿此书流行于世。从此序看来,陈颂南并不认为此书是剽窃他人之作。不明何以行世版本皆无陈颂南序以至有种种责难。李慈铭因以为书出于林一桂,因此开始尚称道此书“浩博无涯,穷年不能殚。”继之又有种种责难,如:指责“论振闑”、“论西郊为四郊之误”等条有误,指责其书宗庙丧服图都太简略,又说其书图解虽综合多家但多出臆说,往往不可信。李慈铭因之断言此书全是抄集而成。按:古代门必有两根闑,《礼记·玉藻》“宾入不中门”,其下有“闑东”、“闑西”,这样门有两闑很明显。可见林昌彝“论振闑”一条无误。又“虞庠在西郊”,“西”字当作“四”,《礼记·祭义》“天子设四学”。郑注:“四学渭周四郊之虞庠。”孔颖达疏引皇侃语“四郊虞庠”也认为古代四郊皆立学堂。可见林昌彝之论亦无误。然而林著亦有失误:古礼诸侯不敢以天子为祖,林氏认为鲁、郑以天子为祖是大宗所独有。其实,鲁、郑并不以天子为祖:鲁以周公为太庙,伯禽为世室,不敢以周文王为祖;郑立有厉王庙,但只称“周庙”,可见不敢以厉王为祖。总之,其书失误不少,但全书博采经传,条分缕析,释文与绘图相配,体例完整,仍旧不失为礼书之巨著。传世同治三年(1864)广州刻本。

猜你喜欢

  • 读左索解

    十二卷。清王大经撰。大经原名日洪,字陆亭,浙江人,曾作过兰水颐山学官。此书成于道光癸未(1823)。他鉴于《左传》注本很多,世上流行各种版本,善者不多,不利于童蒙诵习,于是取陆粲《左传附注》、顾炎武《

  • 步雪初声

    一卷。明张瘦郎撰。张瘦郎字野青,黄州(今湖北新洲)人。生卒年未详。据冯梦龙《序》称:“野青少负隽才,所步《花间集》韵,既已夺宋人之席,复染指南北调,感叹成帙。浪仙从而和之,斯道其不孤。楚人素不解冰青,

  • 艮堂十戒

    一卷。清方象瑛(生卒年不详)撰。象瑛字渭仁,遂安(今浙江淳安)人。康熙进士,著有《远山净赋》、《使松斋集》、《封长白山记》、《松窗笔乘》。是书乃象瑛广采先儒说论,并参杂自己的观点,对世人进行教诲,训释

  • 柘西精舍集

    一卷。清沈皡日(生卒年未详)撰。沈皡日字融谷,号柘西,平湖(今属浙江)人。以贡生知广西来宾县,历辰州郡丞。此词集共八十三阕,内多追和南宋诸贤之作。与朱彝尊、李良年、李符、龚翔麟及其侄岸登相唱和,可以想

  • 春秋左传分国土地名

    二卷。清沈淑(1698-1730)撰。淑字季和,号立夫,常熟(今江苏常熟)人。雍正癸卯(1723)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著有《经玩》二十卷,《周礼翼疏》六十卷。他鉴于春秋地名复杂,于是分国抄录杜预注

  • 盈川集

    十卷。《附录》一卷。唐杨炯(650-695)撰。杨炯,弘农华阳(今属陕西省)人,文学家,诗人,官至盈川县县令。为官严酷,自负清高。幼年聪明好学,显庆四年(659),应神童举及第,待制弘文馆。诗与王勃、

  • 罗山记

    一种。清罗泽南撰。罗泽南,号罗山,罗山人。其于修业之暇,时时眺览罗山,谓足以涤尘垢,宣抑郁,因撰此书。《罗山记》小方壶斋舆地丛钞本,为一种。其谓罗山曰,以群峰钩连,四面罗列,故名。又曰,山势远自西来,

  • 小孤山诗集

    一卷。明陈恪(约1607前后在世)编。陈恪字克谨,浙江鄞县人。生卒年不详。万历二十年(1592)进士。官安徽宿松县知县。是编乃陈恪于弘治七年(1494)因修小孤山庙落成,偕寮友登半山亭,见古今题咏,因

  • 高唐州乡土志

    不分卷。清周家齐编。周家齐详见光绪《高唐州志》。周家齐掌高唐州后,奉学部令,命撰乡土志,以供州历史、地理教材之参考。家齐乃将原所搜辑修志资料,择其重要而按学部所颁门类,纂成乡土志。《高唐州乡土志》光绪

  • 许印林遗著

    一卷。清许瀚(生卒年不详)撰。许翰字印林,又字澜沧,山东日照人。道光举人,官峄县教谕。深于训诂,好金石文字,袭自珍称之为“北方学者第一”。其撰述甚多,但刊行者殊少。其考释款识之作,仅录于吴氏《捃古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