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爱字典>历史百科>民族起源>乌兰布通之战

乌兰布通之战

清军与准噶尔部噶尔丹军的一次战役。康熙二十九年(1690)六月,噶尔丹在※“乌尔会河之战”获胜后,乘势进军乌珠穆沁,威逼北京。清廷朝野震动,圣祖玄烨决计亲征,集兵于巴林,坐以待机。噶尔丹恃兵精将勇,于七月下旬复率军2万余人侵入乌兰布通(今内蒙古克什克腾旗境内),以驼万余,缚足卧地,背加箱垛,蒙以湿毡,布下“驼城”,与清军隔河而峙。八月一日,准军依“驼城”发射弓矢火器,清军以火器为前列,遥攻中坚。自午后战至傍晚。噶尔丹“驼城”被清军炮火摧毁,兵败,一面派喇嘛向清军诈降,一面乘夜渡西拉木伦河北撤。清军夺取战役最后胜利。

猜你喜欢

  • 阿勒楚喀河

    见“按出虎水”(1623页)。

  • 伊兴额

    ?—1861清朝将领。蒙古正白旗人。何图哩氏。原名伊清阿,字松坪。以骁骑校从征喀什噶尔(今喀什),选授侍卫。为避清国号,宣宗命改名为伊兴额。道光十九年(1839),升三等侍卫,改隶满洲。咸丰三年(18

  • 西域长史

    官名。东汉安帝延光二年(123),以北匈奴挟车师入侵河西,纳敦煌太守张珰之策,以班勇为西域长史,将兵500屯柳中城(今新疆鄯善县西南鲁克沁)。行都护事,羁縻西域,抗击匈奴。魏、晋与前凉时均设此官,治海

  • 烔奈语

    自称“烔奈”的瑶族使用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金秀瑶族自治县的六巷、罗香和长垌3个乡的10多个山村,使用人口约计有2000。烔奈语的语言特点:声母分单纯音、复辅音两类,一

  • 赫哲喀喇

    清代对部分赫哲族的称呼。一作黑哲喀喇。因其男子皆剃发,又有薙发黑斤之称,俗呼短毛子。史记其位置不尽相同,大体在伯力(前苏联哈巴罗夫斯克)以下的黑龙江两岸及松花江下游至伯力和乌苏里江附近地区。天命年间(

  • 李乾顺

    1084—1139西夏第四代皇帝。党项羌族,本姓拓跋氏,惠宗李秉常长子,母梁氏。3岁即帝位,由梁太后与国舅梁乙逋共掌国政。对宋朝不断发动战争,夏天祐民安七年(1096)十月,奉母命领兵50万侵宋鄜延路

  • 叱六手

    见“叱六于”(543页)。

  • 核里颇

    即“劾里钵”(1495页)。

  • 陵丁

    为蒙古王公守陵墓者。例由阿拉特(平民)中指派专人负责陵墓的管理、祭祀、承担祭祀费用,终生从事此役。按墓主生前品级定服役者的数目。《(嘉庆)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751:顺治九年(1652)规定:蒙古亲王

  • 崩尼

    珞巴族部落名。藏族称之为“丁珞”,西方文献称“达夫拉”。为珞巴族最大的部落之一,约有8万人,有多多木,多波木和多鲁3大支系,分布在西藏自治区隆子县以南的西巴霞曲流域。今改称尼兴,意为“山里人”。民间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