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爱字典>历史百科>历史典故>陈平宰社

陈平宰社

指陈平分肉公平合理。后以此典比喻办事公平合理,有才干。陈平(?——前178年),阳武(今河南原阳东南)人,年少时家里贫穷,但喜欢读书,有理想抱负。有一次,乡里举行祭社聚会,祭社要用肉,祭社结束,祭肉就要分掉,大家推陈平主持分肉,陈平分肉很平均。街坊父老都夸奖说:“好,陈平分肉合理!”陈平说:“唉,将来假如我陈平有机会分天下财物,也会像分肉这样合理呀!”秦末,陈胜起义,立魏咎为魏王,陈平投魏王咎,为太仆(管舆马和马政),因说魏王不听,又受同僚排挤,离魏王,从项羽入关,任都尉(比将军略低的武官),不久,投刘邦,任护军中尉(尽护诸将)。楚、汉战争中,建议用反间计使项羽去谋士范增,并以爵位封地笼络大将韩信等,都被刘邦采纳。刘邦被匈奴围于平城(今山西大同市西北),他出秘计,使刘邦脱险。汉朝建立,他封曲逆(治所今河北完县东南)侯,历任惠帝、吕后时丞相,吕后死,陈平与周勃等人定计,诛杀吕产、吕禄等,迎立汉文帝即位,任丞相。此典又作“陈平分肉”、“社肉必均”、“陈平社”、“曲逆宰肉”。

【出典】:

史记》卷56《陈丞相世家》2052页:“里中社,平为宰,分肉食甚均。父老曰:‘善,陈孺子之为宰!’平曰:‘嗟呼,使平得宰天下,亦如是肉矣!’”

【例句】:

唐·杜甫《社日两篇》:“陈平亦分肉,太史竟论功。” 唐·张祜《忆江东旧游》:“岁储虽自乏,社肉必均秤。” 金·李俊民《即事》:“谁能宰似陈平社,那免悲如宋玉秋。” 元·马致远《女冠子》:“陈平宰社,买臣负薪,相如沽酒。” 清·计元坊《励志诗》:“曲逆方宰肉,一乡已称善。”


【典源】《史记·陈丞相世家》:“里中社,(陈)平为宰,分肉食甚均。父老曰:‘善,陈孺子之为宰!’平曰:‘嗟乎,使平得宰天下,亦如是肉矣!’”《汉书·张陈王周传》亦载。

【今译】 汉代陈平少时家贫,但好读书,有抱负。有一次乡里举行社日聚会,轮到陈平主持,分肉食很平均。街坊父老都夸奖说:“真好,陈家后生主持分配!”陈平说:“唉,如果让我治理天下,也会像分肉这样啊!”陈平后仕汉,封为曲逆侯。

【释义】 后以此典称人办事公正合理,说明有大的才干。

【典形】 陈平分肉、陈平社、陈平宰社、曲逆宰肉、社肉必均、临俎有远意、割肉陈平。

【示例】

〔陈平分肉〕 唐 · 杜甫 《社日两篇》:“陈平亦分肉,太史竟论功。”

〔陈平社〕 清·李俊民《即事》:“谁能宰似陈平社,那免悲如宋玉秋。”

〔陈平宰社〕 元 · 马致远 《女冠子》:“陈平宰社,买臣负薪,相如沽酒。”

〔曲逆宰肉〕 清·计元坊《励志诗》:“曲逆方宰肉,一乡已称善。”

〔社肉必均〕 唐·张祜《忆江东旧游》:“岁储虽自乏,社肉必均秤。”


【词语陈平宰社】  成语:陈平宰社汉语词典:陈平宰社

猜你喜欢

  • 井管拘墟

    源见“井蛙”。比喻浅陋、片面的见识。清李慈铭《越缦堂读书记.尚书集注音疏》:“巨儒著述,皆有本源,不得以井管拘墟,轻相訾议也。”见“井蛙之见”。清·李慈铭《越缦堂读书记,尚书集注音疏》:“钜儒著述,皆

  • 秦缓药

    源见“病入膏肓”。借指良医之药。宋陆游《卧病累日羸甚偶复小健戏作》:“病忽迨旬日,衰如增十年。难求秦 缓药,空负宋清钱。”

  • 水长船高

    长:同“涨”。船浮水面,随着水位的涨落而高下,比喻人的地位身分亦随势而异。宋代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彻继云:‘水长船高,泥多佛大,莫将来问,我亦无答。’”见“水涨船高”。宋·释普济《五灯会元·芭蕉清

  • 架盈邺

    源见“邺侯书”。形容藏书丰富。清黄景仁《赠程厚孙时为厚孙作书》诗:“百城富拥桓,万轴架盈邺。”

  • 金华牧羊者

    同“金华牧羊儿”。元揭傒斯《送黄道士》诗:“却恨金华牧羊者,坐看人世似波澜。”

  • 宋墙

    同“宋玉东墙”。《天雨花》二回:“兄却是怨人太甚,那首诗中,那有一字及方才之事,就是姮娥宋墙,云飞雨散,无非道明月秋庭之意。”【词语宋墙】   汉语大词典:宋墙

  • 西山蕨薇

    同“西山薇蕨”。元安熙《病卧穷庐和陶诗以自适》之二:“西山蕨薇多,长往夙所钦。”

  • 克传弓冶

    同“克绍箕裘”。《旧唐书.赵道兴传》:“卿今克传弓冶,可谓不坠家声。”见“克绍箕裘”。《旧唐书·赵道兴传》:“卿今~,可谓不坠家声。”【词语克传弓冶】  成语:克传弓冶汉语大词典:克传弓冶

  • 璧连

    同“璧合”。唐黄滔《南海幕和段先辈送韦侍御赴阙》:“璧连标格惊分散,雪课篇章互唱酬。”【词语璧连】   汉语大词典:璧连

  • 何物老妪,生宁馨儿

    何物:什么,哪一个。老妪:老妇人。宁馨儿:晋宋时俗语,犹言这样的孩子。后多作对孩子的美称,意谓佳儿。 哪一个老婆子,生出这样的孩子!语出《晋书.王衍传》:“既去,目而送之曰:‘何物老妪,生宁馨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