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
事相关字典
事[shì]字的成语
- 例行公事[lì xíng gōng shì]按照惯例办理的公事。现在多指刻板的形式主义的工作。 照例按规定履行公务。泛指敷衍了事、走过场 不必介意,他不过是例行公事 
- 择主而事[zé zhǔ ér shì]事:侍奉。旧指选择明主,为他办事。 
- 躬逢盛事[gōng féng shèng shì]躬:亲自;逢:遇;盛:盛会。亲身经历那种盛况。 
- 真人真事[zhēn rén zhēn shì]生活中的实际人和实际事。 生活中的实际人和实际事本片取材于真人真事 
- 多事之秋[duō shì zhī qiū]多事:事故或事变多;秋:时期。事故或事变很多的时期。 变故多的时期 
- 七事八事[qī shì bā shì]形容事情多而杂乱。 
- 急于事功[jí yú shì gōng]事:事业;工:功绩。指做事急于求成。 
- 万事如意[wàn shì rú yì]如意:符合心意。一切都符合心意,很顺利。 
- 照章办事[zhào zhāng bàn shì]按照规定办理事情。 
- 遇事生波[yù shì shēng bō]原形容处事果断而迅速。后指一有机会就挑拔是非,引起事端。 
- 奉行故事[fèng xíng gù shì]奉行:遵照办理;故事:老规矩、老章程。按照老规矩办事。 
- 盖棺事已[gài guān shì yǐ]盖:遮盖;已:停止。人死了,事情才算完结。泛指终身坚持或追求某种事业。 
- 料事如神[liào shì rú shén]料:预料。预料事情象神仙一样准确。形容预料事情非常准确。 形容预测事情极为准确 何师爷广有韬略,料事如神。—— 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 
- 事危累卵[shì wēi lèi luǎn]事情危险得像堆起来的蛋一样。形容极端危险。 事情危险得像堆起来的蛋一样。形容局势极端危险 
- 一事未成[yī shì wèi chéng]连一样事情也没有做成。指什么事情都做不成。形容毫无成就。 
- 春事阑珊[chūn shì lán shān]阑珊:将尽,将衰。指春天就要过去了。 
- 天伦乐事[tiān lún lè shì]天伦:旧指父子、兄弟等亲属关系。泛指家庭的乐趣。 
- 拨弃万事[bō qì wàn shì]拨弃:抛弃,丢开。把一切事情都抛开。形容不问世事,清静自处。 
- 毛举细事[máo jǔ xì shì]毛:琐碎;细事:小事。指烦琐地列举细微的小事情。同“毛举细故”。 
- 事必躬亲[shì bì gōng qīn]躬亲:亲自。不论什么事一定要亲自去做,亲自过问。形容办事认真,毫不懈怠。 凡事都亲自去做 
- 尽瘁事国[jìn cuì shì guó]瘁:劳累。竭尽劳苦,报效国家。 
- 东窗事发[dōng chuāng shì fā]比喻阴谋已败露。 源出明朝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秦桧与妻子东窗下密谋杀害岳飞。秦桧死后在地狱受惩罚。其妻设醮,秦桧要道士传言“东窗事发矣!”后以“东窗事发”比喻阴谋或所犯罪行败露。亦说“东窗事犯” 
- 借端生事[jiè duān shēng shì]端:事端。以某种事由为借口,制造纠纷,惹事生非。 
- 断事以理[duàn shì yǐ lǐ]断:判断。根据道理来判断事情的是非曲直。 
- 少不更事[shào bù gēng shì]少:年轻;更:经历。年纪轻,没有经历过什么事情。指经验不多。 更:经历。指人年轻、阅历浅、经验不多 
- 红白喜事[hóng bái xǐ shì]红指结婚做寿,白指丧事,并到一起说就是红白喜事。 
- 事出不意[shì chū bù yì]事情的发生出乎意料。 
- 军法从事[jūn fǎ cóng shì]按照军法严办。 
- 事非前定[shì fēi qián dìng]事情并不是事先注定的。指事在人为。 
- 是事可可[shì shì kě kě]是:凡是,所有;可可:不在意。对什么事情都不关心,不在意。 
- 审慎行事[shěn shèn xíng shì]说话办事周密而谨慎的。 说话办事周密而谨慎的他们至少是懂得审慎行事的 
- 好为事端[hào wéi shì duān]喜欢惹事生非。 
- 见机行事[jiàn jī xíng shì]看具体情况灵活办事。 
- 人事无常[rén shì wú cháng]人间事变化不定。 
- 平居无事[píng jū wú shì]平居:时常,平素。时常没有事。 
- 不才之事[bù cái zhī shì]不才:不成材。指不正经的事情。 
- 万事俱休[wàn shì jù xiū]一切事情都罢休。 
- 枉道事人[wǎng dào shì rén]枉:违背;道:正道;事:侍奉。原指不按正道事奉国君。后泛指不择手段取悦于人。 
- 审慎从事[shěn shèn cóng shì]说话办事周密而谨慎。 
- 成事不说[chéng shì bù shuō]说:解说。原指事情已成,不要再解说;后指事情已过,不要再解说。 
- 择人而事[zé rén ér shì]事:侍奉。选择好人,侍奉终身。多指妓女选择所嫁对象。 
- 兴邦立事[xīng bāng lì shì]邦:国家。振兴国家,成就事业。 
- 谋事在人[móu shì zài rén]谋:谋划,安排。根据个人的能力策划事情。 宿命论者认为,谋划办事在于人的主观努力,究竟能否成功在于天意 
- 戎事倥偬[róng shì kǒng zǒng]军务紧迫。 军务紧迫 
- 好事天悭[hǎo shì tiān qiān]犹言好事多磨。 
- 仰事俯畜[yǎng shì fǔ xù]上要侍奉父母,下要养活妻儿。泛指维持一家生活。 
- 乐事劝功[lè shì quàn gōng]指乐于从事所业,努力获得成效。 
- 时移事迁[shí yí shì qiān]随着时间的流逝,世事也在改变。 
- 事火咒龙[shì huǒ zhòu lóng]比喻荒诞不经之事。事火,指祀火为神;咒龙,指咒龙请雨。 
- 事出有因[shì chū yǒu yīn]事情的发生是有原因的。 
- 异文鄙事[yì wén bǐ shì]奇字僻典和庸俗浅陋之事。 奇字僻典和庸俗浅陋之事 
- 高枕无事[gāo zhěn wú shì]垫高了枕头睡觉,无忧无虑。比喻平安无事,不用担忧。 
- 聚众滋事[jù zhòng zī shì]聚集一帮人到处惹事,制造纠纷。 
- 计获事足[jì huò shì zú]犹言如愿以偿。指愿望实现。 
- 事无巨细[shì wú jù xì]事情不分大小。形容什么事都管。同“事无大小”。 
- 逸闻趣事[yì wén qù shì]指世人不在知道而感兴趣的传闻和故事。 
- 事不关己[shì bù guān jǐ]事情同自己没有关系。 认为事情与己无关,就丢在一边,毫不关心 
- 事不有余[shì bù yǒu yú]谓达到极点。 
- 好事多妨[hǎo shì duō fáng]妨:阻碍。好事情在实现、成功前常常会经历许多波折。 
- 机事不密[jī shì bù mì]指泄漏机密。 紧要秘密的事泄漏出来了;密谋被识破而败露宋江接了金钗,不合把与那娼妓 阎婆惜收了;争奈机事不密,被 阎婆惜知得来历。——《大宋宣和遗事》 
- 区区小事[qū qū xiǎo shì]区区:小,少。形容很小很少的小事。 
- 遗文轶事[yí wén yì shì]遗文:前人留下的诗文,多指未曾收入作者文集的文章;轶事:淬在民间而未见官方记载的事迹。指未见记载的文献资料。 
- 事核言直[shì hé yán zhí]事情确实,文辞直捷。 
- 世事炎凉[shì shì yán liáng]世事:人情世故;炎:热,亲热;凉:冷淡。指一些人在别人得势时百般奉承,别人失势时就十分冷淡。 
- 因人成事[yīn rén chéng shì]因:依靠。依靠别人的力量办成事情。 依凭别人办成事情毛遂曰:“众等录录,所谓因人成事者也。”——《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 秉公办事[bǐng gōng bàn shì]秉持公正之心做事,公事公办。 
- 无事生非[wú shì shēng fēi]无缘无故找岔子,存心制造麻烦。 没事儿找事,人为制造矛盾,枉生是非 有不安本分的强盗,有无事生非的强盗。——《镜花缘》 
- 比肩而事[bǐ jiān ér shì]比:并。肩并肩做事。指共事、同事。 
- 置身事外[zhì shēn shì wài]身:自身。把自己放在事情之外,毫不关心。 不参与所发生的事情,似乎所有事物与自身毫不相干 洞主身为领袖,又安能置身事外?——《镜花缘》 
- 亡国之事[wáng guó zhī shì]事:事情,事件。使国家灭亡的事件。 
- 事以密成[shì yǐ mì chéng]事情因为严密谨慎而成功。 
- 万事皆休[wàn shì jiē xiū]皆:都;休:完结。指一切事情全都完结了。形容悲观失望,不想再有所作为。也表示什么事端都没有。 
- 临事而惧[lín shì ér jù]临:遭遇,碰到;惧:戒惧。遇事谨慎戒惧。 
- 上书言事[shàng shū yán shì]指向朝廷书面提出对国家大事的看法或建议。现多指向上级写信提建议或意见。 
- 伤时感事[shāng shí gǎn shì]指为时事而感伤。 
- 太平无事[tài píng wú shì]指时世安宁和平,也指生活清静无忧。 
- 杜绝人事[dù jué rén shì]杜绝:断绝;人事:人与人的交往。即断绝与别人的一切交往。 
- 感情用事[gǎn qíng yòng shì]凭个人的爱憎或一时的感情冲动处理事情。 凭一时的感情冲动处理问题立柱妈怕他感情用事 
- 便宜行事[biàn yí xíng shì]便宜:方便,适宜。指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斟酌处理,不必请示。 便宜:方便,适宜。指根据情况,自行决定适当的措施或办法汉兴以来,国家便宜行事。——《汉书.魏相传》汝既为水军都督,可以便宜从事,何必禀我。——《三国演义》 
- 询事考言[xún shì kǎo yán]询:查询;考:考核。查询、考核所做的事和所说的话。后多指对官员的考核。 
- 情随事迁[qíng suí shì qiān]情况变了,思想感情也随着起了变化。 感情随事物的变化而变迁情随事迁,感概系之矣。——晋. 王羲之《兰亭集序》 
- 不事城府[bù shì chéng fǔ]城府:城市和官署,指难以揣度的心机。比喻胸怀坦荡,无所隐藏。 
- 清心省事[qīng xīn shěng shì]指心境清静,政事杂务简省。 
- 事关重大[shì guān zhòng dà]事情关系着大局,非常重要。 
- 多事多患[duō shì duō huàn]管的事情多,就容易招祸患。 
- 遇事风生[yù shì fēng shēng]原形容处事果断而迅速。后指一有机会就挑拔是非,引起事端。 
- 造次行事[zào cì xíng shì]匆忙做事。 
- 行随事迁[xíng suí shì qiān]指行动要随着事情的发展而变化。 
- 事不师古[shì bù shī gǔ]形容做事不吸取前人经验。 
- 既成事实[jì chéng shì shí]既成:已成。已经形成的事实。 已完成的、并且推定是不可改变的事 
- 一言偾事[yī yán fèn shì]偾:跌倒,败坏。一句话说得不好,会把事情搞坏。 
- 世事纷扰[shì shì fēn rǎo]纷扰:纷乱。形容社会情况混乱。 
- 无济于事[wú jì yú shì]济:补益,帮助。对事情没有什么帮助或益处。比喻不解决问题。 对解决问题毫无济助以为无济于事也。——《广东军务记》到了这日,只有一个把兄弟,寄来五百两银子,也无济于事。——《官场现形记》 
- 好管闲事[hào guǎn xián shì]对别人的事表现出不应有的好奇。 
- 顾说他事[gù shuō tā shì]转过头去说别的事情。表示不愿意交谈对方提起的话题。 
- 事同虚设[shì tóng xū shè]形式上具备了某种设置,实际上并不起作用。 
- 旷职偾事[kuàng zhí fèn shì]偾事:把事情搞坏。不尽责守职,把事情搞坏。 
- 分内之事[fèn nèi zhī shì]分内:自己,本分。本分之内的事情。指自己应负责任的事情。 
- 旧事重提[jiù shì chóng tí]把已经搁置的事情重新提出。 
- 酗酒滋事[xù jiǔ zī shì]喝醉酒寻衅生事者。 
- 比物属事[bǐ wù zhǔ shì]连缀相类的事物,进行排比归纳。 
- 事倍功半[shì bèi gōng bàn]指工作费力大,收效小。 指费力多而收获少 
- 公事公办[gōng shì gōng bàn]公事按公事的原则办,不讲私人情面。 办公事讲原则,不讲私情 
- 完事大吉[wán shì dà jí]指事情结束了,或东西完蛋了(多含贬义)。 
- 功成事立[gōng chéng shì lì]功业成就,事业建立。 
- 事修傍兴[shì xiū bàng xīng]修:整治;谤:诽谤;兴:兴起。事情一进行整治,诽谤也就会兴起。指革新者总会受保守者的诽谤。 
- 言中事隐[yán zhōng shì yǐn]指言语虽然委曲却中正不偏,论事虽然放纵却隐藏着精深的道理。 
- 事无大小[shì wú dà xiǎo]事情不分大小。形容什么事都管。 
- 相安无事[xiāng ān wú shì]相:互相;安:安稳。指彼此相处没有什么争执或冲突,还过得去。 彼此和睦相处,没有什么矛盾冲突古者军民间相安无事,固不得无吏,而为员不多。——宋. 邓牧《伯牙琴.吏道》 
- 事缓则圆[shì huǎn zé yuán]碰到事情不要操之过急,而要慢慢地设法应付,可以得到圆满的解决。 
- 额外主事[é wai zhǔ shì]明清时为各部司员的低级官吏。一般由没有考中庶吉士的进士充任,也可以由皇帝赏赐。 
- 疑事无功[yí shì wú gōng]工作信心不足,就不会有效果。 
- 舍本事末[shě běn shì mò]舍:舍弃;事:从事。抛弃根本的、主要的,而去追求枝节的、次要的。比喻不抓根本环节,而只在枝节问题上下功夫。 
- 事急计生[shì jí jì shēng]急事临头,能想出办法来。 
- 巧能成事[qiǎo néng chéng shì]巧:灵巧、机敏。灵巧机敏能成就事业。 
- 遇事掣肘[yù shì chè zhǒu]掣:拉;掣肘:拉住胳膊。比喻从旁牵制、阻挠。一遇到事情就从旁干涉阻挠。 
- 操切从事[cāo qiè cóng shì]操:做。处理事情或解决问题过于急躁。 
- 息事宁人[xī shì níng rén]息:平息;宁:使安定。原指不生事,不骚扰百姓,后指调解纠纷,使事情平息下来,使人们平安相处。 原意是不生事扰民。后指平息纠纷,使人安宁(常带有自我牺牲的意味) 及吏人条书相告,不得听受,冀以息事宁人。——《后汉书.章帝纪》 
- 赏心乐事[shǎng xīn lè shì]赏心:心情欢畅。欢畅的心情,快乐的事情。 
- 事重身衰[shì zhòng shēn shuāi]担负重任而身体衰弱。形容力不胜任。 
- 草率了事[cǎo shuài liǎo shì]了:了结,结束。草率地把事情结束了。 
- 好事之徒[hào shì zhī tú]喜欢多事或好管闲事的人。 喜欢惹事生非的人则世多好事之徒,皆非之罪也。——《孔丛子》 
- 卒极之事[cù jí zhī shì]卒:通“猝”,突然,出乎意外。指仓促紧急的事情。 
- 兹事体大[zī shì tǐ dà]这件事性质重要,关系重大。 
- 文武差事[wén wǔ chāi shì]比喻明劫暗偷。 
- 十部从事[shí bù cóng shì]谓众多辅助官吏。 
- 事出无奈[shì chū wú nài]事情出于无可奈何。指迫不得已只能如此。 
- 丑事外扬[chǒu shì wài yáng]不光彩、见不得人的事在外面到处传扬。 不光彩、见不得人的事在外面到处传扬 
- 先事虑事[xiān shì lǜ shì]做事之前要把事情考虑周全。 
- 事与愿违[shì yǔ yuàn wéi]事实与愿望相反。指原来打算做的事没能做到。 事情的发展与愿望相违背 
- 报冰公事[bào bīng gōng shì]旧时官场指清苦的差使。 
- 比类从事[bǐ lèi cóng shì]比:比照。其它类似的情况按照这种精神办理。 
- 煞有介事[shà yǒu jiè shì]原是江浙一带的方言。指装模作样,活像象真有那么一回事似的。多指大模大样,好像很了不起的样子。 指装模作样,像真有那么回事一样。也说像煞有介事她看着他那煞有介事的样子,先吓了一跳。——李准《王结实》 
- 就职视事[jiù zhí shì shì]视事:旧指办公。指官吏到职工作。 
- 生事微渺[shēng shì wēi miǎo]生事:生计、谋生的路;微渺:渺茫。指生活非常艰难。 
- 国家大事[guó jiā dà shì]大事:重大事情。与国家利益有关的重大事情。 
- 事事无成[shì shì wú chéng]连一样事情也没有做成。指什么事情都做不成。形容毫无成就。 
- 每事问[měi shì wèn]每件事都要询问。指凡事都要作进一步的调查。 
- 事在人为[shì zài rén wéi]指事情要靠人去做的。在一定的条件下,事情能否做成要看人的主观努力如何。 事情的成功全在于人的主观努力 
- 通功易事[tōng gōng yì shì]分工合作,互通有无,拿多余的换没有的。 
- 坏人坏事[huài rén huài shì]有害于社会的人或事。 
- 指事类情[zhǐ shì lèi qíng]谓阐述事理,譬喻情状。 
- 赦事诛意[shè shì zhū yì]赦:赦免;事:指罪恶事实;诛:惩罚;意:指不良意图。赦免有罪的人而惩罚只是图谋不轨却并无具体行动的人。 
- 力疾从事[lì jí cóng shì]力疾:带病坚持。形容克服病痛,坚持工作。 
- 素见成事[sù jiàn chéng shì]素:向来。事先预见到事情的结果。 
- 触事面墙[chù shì miàn qiáng]遇事像面对墙壁而立,一无所知。 
- 新人新事[xīn rén xīn shì]具有新的道德品质的人和体现新的高尚社会风尚的事。 不同于或区别于过去长期存在或事先已有的同一种类名称的人或事物 
- 仓卒从事[cāng cù cóng shì]仓卒:勿促,仓促;从事:参加做某件事。匆匆忙忙地去做某件事。 
- 吉祥善事[jí xiáng shàn shì]吉利的好事情。 
- 时异事异[shí yì shì yì]时代不同,事情也不相同。 
- 做人做事[zuò rén zuò shì]指在社会上立身处世。 
- 敬事后食[jìng shì hòu shí]指凡事应当先尽力去做,待有功绩后才能享受俸禄。 
- 万事大吉[wàn shì dà jí]吉:吉利,顺利。什么事都很圆满顺利。也指一切事情都已办好。 圆满解决问题 
- 鼠首偾事[shǔ shǒu fèn shì]坏了事情。比喻人办事没决断,就象胆小的老鼠,在出洞时头在洞口伸伸缩缩一样。 
- 玉成其事[yù chéng qí shì]玉成:成全,内含客气的意思。成全那件事情。 
- 假门假事[jiǎ mén jiǎ shì]做得像真的一样。 
- 终身大事[zhōng shēn dà shì]终身:一生。关系一辈子的大事情,多指婚姻。 关系到一生的大事,特指婚姻问题。近似“个人问题”逢到你今天办终身大事,不送点礼,大家心里怎么过意得去 
- 黾勉从事[mǐn miǎn cóng shì]黾勉:努力。努力工作。 
- 继志述事[jì zhì shù shì]继:继承;志:志向;述:叙述。继承先哲的志向来言事理政。 
- 多管闲事[duō guǎn xián shì]没有必要而插手管别人的事。 
- 事到临头[shì dào lín tóu]事情已经落到头上。形容事情紧迫。 
- 老不晓事[lǎo bù xiǎo shì]指年老而昏昧。 
- 行若无事[xíng ruò wú shì]行:行动,办事;若:好像。指人在紧急关头,态度镇定,毫不慌乱。有时也指对坏人坏事听之任之,满不在乎。 行:行动、举止。指在紧急关头上能够举止镇静,毫不慌乱。也形容对事情听之任之,无动于衷 
- 敷衍了事[fū yǎn liǎo shì]敷衍:做事不认真;了:完。指办事马马虎虎,只求应付过去就算完事。 办事责任心不强,将就应付 他敷衍了事地说了几句,对方根本没有听懂 
- 若无其事[ruò wú qí shì]象没有那回事一样。形容遇事沉着镇定或不把事情放在心上。 好像没有那回事似的。形容态度镇静或漠不关心若无其事的捧了一杯茶来。——茅盾《霜叶红似二月花》 
- 以刺世事[yǐ cì shì shì]以:表示目的的连词。来讽刺当世之事。 来讽刺当世之事。以,表示目的的连词上称帝喾,下道 齐桓,中述 汤、 武,以刺世事。——《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 干卿底事[gān qīng dǐ shì]干:关涉。管你什么事?常用于讥笑人爱管闲事。 
- 没事找事[méi shì zhǎo shì]指故意找借口滋事。 
- 立身行事[lì shēn xíng shì]立身:指为人;行事:指行为。指处世待人的行为。 
- 事齐事楚[shì qí shì chǔ]事:侍奉;齐、楚:春秋时两大强国。依附齐国呢?还是依附楚国?比喻处在两强之间,不能得罪任何一方。 
- 阿尊事贵[ē zūn shì guì]尊、贵:指地位官爵高的权贵。迎合和侍奉权贵。 
- 青州从事[qīng zhōu cóng shì]青州:古代州名,在今山东东部;从事:古代官名。好酒的代称。 
- 事无二成[shì wú èr chéng]谓公事和私事不能两全。 
- 郑重其事[zhèng zhòng qí shì]郑重:审慎,严肃认真。形容说话做事时态度非常严肃认真。 
- 名山事业[míng shān shì yè]名山:古代帝王藏策之府。世故在帝王藏策之府的事业。多指不朽的著作。 
- 不明事理[bù míng shì lǐ]明:明白,懂得。不懂得事物的道理。 
- 胆小怕事[dǎn xiǎo pà shì]胆子非常小,怕事情落在自己头上,怕惹麻烦。 
- 暗昧之事[àn mèi zhī shì]指见不得人的丑事。 
- 时异事殊[shí yì shì shū]殊:不同。时间不同,事情也和以前不一样。形容事物随时间推移而发生变化。 
- 绘事后素[huì shì hòu sù]后素:在有了白色底子以后。指先有白色底子,才能进行彩绘。比喻礼乐产生于仁义之后。也比喻做事应先从简单做起,然后逐步深入。 
- 草率行事[cǎo shuài xíng shì]草率:粗枝大叶,敷衍了事。形容办事不认真。 
- 事不过三[shì bù guò sān]指同样的事不宜连作三次。 
- 事半功倍[shì bàn gōng bèi]指做事得法,因而费力小,收效大。 意为只用一半的功夫,而收到加倍的功效。形容用力小而收效大 
- 不懂人事[bù dǒng rén shì]不懂得为人处世。 
- 好事多磨[hǎo shì duō mó]磨:阻碍,困难。好事情在实现、成功前,常常会遇到许多波折。 好事情不易成就,往往会有许多波折谁想好事多磨,这个当儿,张太太又吵起来了。——《儿女英雄传》 
- 立功立事[lì gōng lì shì]树立功勋成就事业。 
- 心事重重[xīn shì chóng chóng]心里挂着很多沉重的顾虑。 充满心理上的忧虑或压力 
- 年事已高[nián shì yǐ gāo]年事:年纪。指一个人的岁数已经很大了。 
- 天道人事[tiān dào rén shì]天道:天理。人事:人力所能做到的事。天道人事不可违背。意谓大势所趋。 
- 无所事事[wú suǒ shì shì]事事:前一“事”为动词,做;后一“事”为名词,事情。闲着什么事都不干。 游手好闲,不肯效力,不求上进 
- 重提旧事[chóng tí jiù shì]又重新谈起以往的事项或情景。 又重新谈起以往的事项或情景 
- 遇事生端[yù shì shēng duān]指好事者一有机会就借端兴风作浪。 
- 庭无留事[tíng wú liú shì]庭:公庭。官府衙门内没有积压下来的事情。形容办事及时,效率高,不拖拉。 
- 实事求是[shí shì qiú shì]指从实际对象出发,探求事物的内部联系及其发展的规律性,认识事物的本质。通常指按照事物的实际情况办事。 是一说一,是二说二,严格按照客观现实思考或办事 我们对待问题应该实事求是 
- 咄咄怪事[duō duō guài shì]表示吃惊的声音。形容不合常理,难以理解的怪事。 令人感到不可理解、十分惊讶的事 
- 不成一事[bù chéng yī shì]连一样事情也没有做成。指什么事情都做不成。形容毫无成就。 
- 踵事增华[zhǒng shì zēng huá]踵:追随,继续。继续前人的事业,并使更加完善美好。 继承前人的作为而使之更美好 
- 前尘影事[qián chén yǐng shì]指从前的尚留在记忆中的事。 
- 洞彻事理[dòng chè shì lǐ]洞彻:透彻,深远;理:道理,规律。深入透彻了解事物规律。 
- 和事老[hé shì lǎo]和事:平息事件或争端。调停争端的人。多指不讲原则,不问是非而一味劝使双方和解之人。也指对任何事情都漠不关心的人。 调解人,尤指无原则地进行调解的人 
- 熟人熟事[shú rén shú shì]指经常打交道。〈方〉∶指经常打交道的你要用什么,尽管来借好了,熟人熟事的,不必客气 
- 造谤生事[zào bàng shēng shì]假造言语诽谤他人以生事端。 
- 食少事烦[shí shǎo shì fán]每日吃饭很少,可是处理的事务非常繁重。形容工作辛劳,身体不佳。 
- 鲁莽从事[lǔ mǎng cóng shì]鲁莽:轻率。指说话做事不经过考虑。 
- 张扬其事[zhāng yáng qí shì]张扬:宣扬。把事情加以宣扬。 
- 就事论事[jiù shì lùn shì]按照事物本身的性质来评定是非得失。现常指仅从事物的表面现象孤立、静止、片面地议论。 依据实情,论其是非既可遮拦饰观,又不费钱,此就事论事之一法也。——《浮生六记》 
- 事在萧墙[shì zài xiāo qiáng]谓祸乱出自内部。事,变故;萧墙,宫室内当门的小墙。 
- 知人料事[zhī rén liào shì]能识别人才,预料事情的变化。 
- 一事无成[yī shì wú chéng]连一样事情也没有做成。指什么事情都做不成。形容毫无成就。 什么事情也没有做成。指无所建树,毫无成就 
- 抚时感事[fǔ shí gǎn shì]指感念时事,伤怀往事。 
- 敬事不暇[jìng shì bù xiá]事:侍奉;暇:空闲。恭敬地为人做事,忙得没有闲暇。形容百依百顺,竭尽全力地效劳。 
- 无事忙[wú shì máng]不干正事,但又忙乱。 不干正事,但又忙乱 他是个无事忙的人 
- 意气用事[yì qì yòng shì]意气:主观偏激的情绪;用事:行事。缺乏理智,只凭一时的想法和情绪办事。∶意气:主观、偏激的情绪。指完全凭感情办事,缺乏理智 
- 遇事生风[yù shì shēng fēng]原形容处事果断而迅速。后指一有机会就挑拔是非,引起事端。 原指遇事匆促,无所回避。今指好事、借题发挥、兴风作浪 
- 哀死事生[āi sǐ shì shēng]哀恸死者,侍奉生者。 
- 风流佳事[fēng liú jiā shì]风流:指男女相互爱悦之事;佳事:美事。指男女情爱的美事。 
- 议事日程[yì shì rì chéng]议事:讨论或办理事情;日程:时间进度表。在计划之内的讨论、办理事情的日期。 
- 理屈事穷[lǐ qū shì qióng]没有道理,事情亦已穷尽。 
- 不省人事[bù xǐng rén shì]省:知觉。指昏迷过去,失去知觉。也指不懂人情世故。 
- 属辞比事[zhǔ cí bǐ shì]原指连缀文辞,排比事实,记载历史。后泛称作文纪事。 
- 大事去矣[dà shì qù yǐ]去:失去。形容事情无法挽回了。多指政权丧失,国家灭亡等大事。 
- 人事代谢[rén shì dài xiè]代谢:更迭,交替。泛指人世间的事新旧交替。 
- 强作解事[qiǎng zuò jiě shì]比喻本不明事情的真意而妄加解释、议论。 
- 畏口慎事[wèi kǒu shèn shì]慎:谨慎。说话谨慎,做事小心。 
- 好事成双[hǎo shì chéng shuāng]指好事同时到来。 
- 人浮于事[rén fú yú shì]浮:超过。原指人的才德高过所得俸禄的等级。后指工作中人员过多或人多事少。 
- 造谣生事[zào yáo shēng shì]制造谣言,挑起事端。 
- 言事若神[yán shì ruò shén]预测事情象神仙一样灵验。 
- 虚应故事[xū yìng gù shì]故事:旧日的事例。照例应付,敷衍了事。指用敷衍的态度对待工作。 
- 事预则立[shì yù zé lì]指无论做什么事,事前有准备就会成功,没有准备就要失败。 
- 平静无事[píng jìng wú shì]形容非常安全,没有事情发生。 
- 万事亨通[wàn shì hēng tōng]亨通:通达顺利。一切事情都很顺利。 
- 看风行事[kàn fēng xíng shì]看:观察,估量。比喻做事灵活机动。 
- 送往事居[sòng wǎng shì jū]往:死者;居:生者。礼葬死者,奉养生者。 
- 事不宜迟[shì bù yí chí]宜:可以,应该。事情要抓紧时机快做,不宜拖延。 
- 事后聪明[shì hòu cōng míng]事情过去以后,才悟出其中的原由和应付的办法。 
- 见事生风[jiàn shì shēng fēng]形容遇到事情,兴风作浪。 形容处理事情果断麻利;也指借故搬弄是非见事生风,无所回避。——《汉书》 
- 草草了事[cǎo cǎo liǎo shì]草草:形容草率、马虎;了:办完,结束。草率地把事情结束了。 仓促、马虎、漫不经心的处置受到那种马马虎虎,草草了事的治疗 
- 腼颜事仇[miǎn yán shì chóu]指不知羞耻地为仇敌做事。 
- 事事躬亲[shì shì gōng qīn]躬亲:亲自。不论什么事一定要亲自去做,亲自过问。形容办事认真,毫不懈怠。 
- 国事蜩螗[guó shì tiáo táng]蜩:蝉;螗:一种比蝉还小的虫,但和蝉相近;蜩螗:指蝉鸣声,这里指纷扰不宁。形容国事动荡不安。 
- 轻事重报[qīng shì zhòng bào]指小事情却用严重的口气报告。 
- 僶俛从事[mǐn fǔ cóng shì]努力工作。 
- 风流韵事[fēng liú yùn shì]风雅而有情趣的事。旧指文人诗歌吟咏及琴棋书画等活动。也指男女私情。 
事[shì]字在中间的词语
- 刑事犯罪[xíng shì fàn zuì]指一切犯罪。 
- 无事哏[wú shì gén]犹言无端耍威风。 
- 刑事案件[xíng shì àn jiàn]为追究刑事责任而由司法机关立案处理的案件。在我国,根据刑事诉讼法规定,对刑事案件的侦查﹑拘留﹑预审,由公安机关负责;批准逮捕和检察﹑提起公诉,由人民检察院负责;审判由人民法院负责。 
- 解事舍人[jiě shì shè rén]唐姚崇任中书舍人时精明能干,时号“解事舍人”。 
- 刑事制裁[xíng shì zhì cái]亦称“刑事处分”。法律制裁的一种。即由法院对罪犯判处刑罚。 
- 卿事寮[qīng shì liáo]指周朝政府中的大小官吏,见于令尊﹑令彝铭文。在周王及其师保之下,朝廷中最高的官职是卿士。他们经常在王的左右,青铜器铭文中简称为“三左三右”。三左是太史﹑太祝﹑太卜,三右是太宰﹑太宗﹑太士,协助周王执掌政务。 
- 没事村[méi shì cūn]同“没事哏”。 
- 历事文书[lì shì wén shū]官员的任职履历。 
- 公用事业[gōng yòng shì yè]城市和乡镇中供居民使用的电报、电话、电灯、自来水、公共交通等企业的统称。 
- 军事封锁[jūn shì fēng suǒ]国际法名词。一国或数国以武力(主要为海军)割断某一国的对外联系的措施。分战时封锁和平时封锁。 
- 职事僧[zhí shì sēng]寺院中分管各项职务的僧人。 
- 没事哏[méi shì gén]犹言无端凶狠;过分凶狠。 
- 省事三[shěng shì sān]藕的别名。 
- 人事物[rén shì wù]礼物。 
- 通事官[tōng shì guān]官名。清置。掌翻译等事。 
- 百事可乐[bǎi shì kě lè]英语 pepsi-cola 的译音,美国生产的一种饮料。 英语 pepsi-cola 的译音,美国生产的一种饮料 
- 记事册[jì shì cè]记录史事的册籍。今称随事记录备忘的笔记。 
- 刑事诉讼[xíng shì sù sòng]为解决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是否犯罪、犯何种罪、要不要处刑、如何处刑的问题而进行的诉讼。在我国,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在刑事诉讼中处于主导地位。除法律规定由人民法院直接受理的案件外,其他案件由公安机关负责侦查、拘留、执行逮捕、预审,人民检察院负责检察、批准逮捕、检察机关直接受理的案件的侦查、提起公诉,人民法院负责审判。 根据刑法的诉讼 
- 访事员[fǎng shì yuán]即访事人。 
- 歹事头[dǎi shì tóu]倒霉的人。 
- 记事儿[jì shìr]指小孩儿对事物已经有记忆的能力:二十年前我跟妈妈到过上海,那时还不记事儿,所以毫无印象。 
- 公伤事故[gōng shāng shì gù]在工作过程中发生的受伤害的事故。 在工作过程中发生的受伤害的事故 
- 偶然事件[ǒu rán shì jiàn]1.突然的、未预料到的且非故意的或有意的对接受保险的人将造成损害的行为或事件。2.指意外地和非预谋而发生的某事。如:一次灾难性的偶然事件。如:一次不寻常的偶然事件。 
- 没事人[méi shì rén]谓置身局外的人。 
- 随机事件[suí jī shì jiàn]简称“事件”。在一定条件下,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但在大量重复试验中其出现的频率呈现稳定性的事情。如从一批混有次品的产品中“任意抽一件为合格品”就是一个随机事件。 
- 纪事本末[jì shì běn mò]1.史书体裁之一。 以历史事件为纲,将重要史实分别列目,独立成篇,各篇又按年月顺序编写。创始于 南宋 袁枢 的《通鉴纪事本末》。《四库全书总目·史部五·纪事本末类》:“至 宋 袁枢 以《通鑑》旧文,每事为篇,各排比其次第,而详叙其始终,命曰纪事本末,史遂又有此一体。” 
- 知事僧[zhī shì sēng]寺院中掌管事务的僧人。 
- 执事人[zhí shì rén]主管具体事务者;仆役。 
- 和事佬[hé shì lǎo]见“和事老”。 
- 心想事成[xīn xiǎng shì chéng]“心想事成”一词为成语,意指“心里想到的,都能成功”。 
- 私事官雠[sī shì guān chóu]古时俚语。谓假借公事来发泄私愤。 
- 言事官[yán shì guān]指谏官。 
- 军事基地[jūn shì jī dì]为军事上的进攻或防守而驻扎军队并储备军火和军事物资的地区。 
- 和事草[hé shì cǎo]葱的别名。 
- 肇事者[zhào shì zhě]直接引发事故的人。 
- 办事员[bàn shì yuán]机关工作人员的一种职别,在科员之下。 
- 对立事件[duì lì shì jiàn]又称“逆事件”。不可能同时发生,但其中必有一个发生的两个随机事件。如“抽验到次品数不超过5”与“抽验到次品数超过5”就是对立事件。 
- 公事人[gōng shì rén]指犯人。 
- 大事年表[dà shì nián biǎo]把以往发生过的较大事件根据某一主题按年代排列起来的一种参考资料。 
- 当事者[dāng shì zhě]1.当权的人。 2.身当其事的人。 
- 叙事文[xù shì wén]一种文体,用于描述某一事件、故事的经过或细节,它通常按时间先后顺序展开,而且常有有关人物的描写。 一种文体,用于描述某一事件、故事的经过或细节,它通常按时间先后顺序展开,而且常有有关人物的描写 
- 公事房[gōng shì fáng]旧时指办理公家事务的处所。 
- 军事法庭[jūn shì fǎ tíng]军队系统中的专门法庭,或由军事机关临时组织的审判机构。 
- 伤亡事故[shāng wáng shì gù]工人﹑职员在生产区域中所发生的与生产有关的受伤或死亡的事故。 
- 刑事犯[xíng shì fàn]触犯刑法,负有刑事责任的罪犯。 因触犯刑法,有刑事责任的罪犯 
- 马日事变[mǎ rì shì biàn]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蒋介石指使武汉国民政府管辖区的反动军官叛变革命。在第三十五军军长何键的策动下,该军三十三团团长许克祥指挥全团千余人于21日晚在长沙发动反革命政变,突然袭击湖南省总工会、省农会及其他革命组织。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被杀百余人,被捕三千余人。因这一天的电报代日韵目是“马”字,故称“马日事变”。这一事变成为蒋介石、汪精卫集团公开合流的信号。 
- 大事记[dà shì jì]把重大事件按年月日等顺序记载﹐以便查检的材料。 以时间先后为序记载重大事件的书籍或表格等材料 
- 刑事法庭[xíng shì fǎ tíng]见“刑事审判庭”。 
- 公共事业[gōng gòng shì yè]为满足社会大多数人的需要所经营的各类事业。如邮电﹑交通﹑医疗等。 
- 人事关系[rén shì guān xì]1.人与人之间发生的交往关系。 2.特指工作人员的录用﹑工资﹑使用﹑调配﹑奖惩等隶属关系。 
- 纪事体[jì shì tǐ]记叙事实的文体。 
- 吃菜事魔[chī cài shì mó]宋代民间有明教,一人为魔头,结党事之,皆菜食,不茹荤,官书称之为“吃菜事魔”。 
- 奏事官[zòu shì guān]1.地方上派遣入朝奏事的官员。 2.在朝廷接递奏章的官员。 
- 民事责任[mín shì zé rèn]因违反合同或不履行其他义务,或因侵权行为而在民事上应该承担的责任。在我国,承担民事责任的方式主要有: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消除危险,返还财产,恢复原状,修理、重作、更换,赔偿损失,支付违约金,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礼道歉。这些方式可以单独适用,也可以合并适用。 
- 没事儿[méi shì ér]1.有空闲。如:今晚没事儿,我想去看电影。2.没关系。如:唷,踩了你的脚了。——没事儿。3.没什么。如:外面出了什么事儿?没事儿,就几个孩子起哄。 
- 捉事人[zhuō shì rén]旧指捕役或缉访的人。 
- 都给事中[dū jǐ shì zhōng]官名。六科的长官,掌管侍从、规谏、稽察、补阙、拾遗等事。如:都给事中舒化论瑞迂滞不达政体。——《明史.海瑞传》。 官名。六科的长官,掌管侍从、规谏、稽察、补阙、拾遗等事都给事中舒化论 瑞迂滞不达政体。——《明史.海瑞传》 
- 议事堂[yì shì táng]古代商议军国大事的殿堂。 
- 办事处[bàn shì chù]1.政府处理事务的一个部门或行政单位。 2.办理某种业务或提供服务的地方。 
- 国事犯[guó shì fàn]即政治犯。 
- 论事文[lùn shì wén]议论文。 
- 从事衫[cóng shì shān]指军服。 
- 通事舍人[tōng shì shè rén]官名。掌诏命及呈奏案章等事。 
- 慈善事业[cí shàn shì yè]私人或社团基于人道主义精神或宗教观念,对贫困者或灾民进行金钱、实物捐助的社会救济活动。慈善事业对接济贫困、提倡互助互爱、维护社会稳定起一定作用,现成为社会救济和福利事业的组成部分。 
- 客观事物[kè guān shì wù]特指有别于思想的外界事物。 特指有别于思想的外界事物 
- 民事诉讼[mín shì sù sòng]为解决财产和婚姻家庭等民事纠纷而进行的诉讼。在中国,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着重进行调解,调解无效的及时判决。当事人进行民事诉讼,应当依照规定交纳诉讼费用。 
- 行事举例[xíng shì jǔ lì]事无成法可循,援引旧例以行之。 
- 职事官[zhí shì guān]执掌具体政务的官吏。 
- 记事珠[jì shì zhū]传说能帮助记忆的珠子。 
- 炊事员[chuī shì yuán]在集体单位中担任炊事的人。 
- 无事处[wú shì chù]没有办法。 
- 给事郎[jǐ shì láng]官名。隋改给事中为给事郎。 
- 万事通[wàn shì tōng]什么事情都通晓的人。多含讥讽意。 无所不知的人(含讥讽意)挫折万事通们的气焰的令人迷惑的问题 
- 问事杖[wèn shì zhàng]刑杖。 
- 七事儿[qī shì ér]1.亦作“七事子”。亦作“七事家”。 2.犹言七处,七块。 
- 理事会[lǐ shì huì]1.为协商、征求意见或讨论问题而召开的会议。 2.经选举或任命构成或咨询机构或拥有一定权利的组织。 
- 军事训练[jūn shì xùn liàn]军事理论教育、作战技能教练等活动的总称。包括部队训练、军事院校训练和预备役训练。在现代,强调通过训练提高军队的协同作战能力、快速反应能力、电子对抗能力、后勤保障能力和野战生存能力。在国家武装力量建设和战备工作中占有重要地位。 
- 七事家[qī shì jiā]见“七事儿”。 
- 月事布[yuè shì bù]即月经布。 
- 人身事故[rén shēn shì gù]在社会活动中发生的伤亡事故。 在社会活动中发生的伤亡事故 
- 民事纠纷[mín shì jiū fēn]有关民事权利义务的争执。主要涉及财产权益纠纷、人身非财产权益纠纷、婚姻家庭纠纷。有发生在公民之间的,也有发生在法人之间或公民与法人之间的。 
- 责任事故[zé rèn shì gù]工厂﹑矿山﹑建筑﹑交通﹑医疗及其它部门工作人员,由于严重不负责任,违反规章制度,使公私财产遭受损失或危害人身安全的事故。 
- 故事诗[gù shì shī]叙事诗的一种。故事性比一般叙事诗强,规模比史诗小,取材广泛。 
- 刑事责任[xíng shì zé rèn]实施犯罪行为必须承担的法律责任。具体表现为犯罪分子有义务接受司法机关的审讯和刑罚处罚。我国刑法规定:故意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过失犯罪,法律有规定的才负刑事责任。已满十六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十四岁不满十六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刑法还对精神病人、醉酒人以及正当防卫、紧急避险的刑事责任问题作了规定。 
- 军事体育[jūn shì tǐ yù]有关军事知识和技能的体育运动,如跳伞运动、航空模型运动、摩托车运动等。 
- 政事堂[zhèng shì táng]唐宋时宰相的总办公处。唐初始有此名,设在门下省,后迁到中书省。开元十一年(公元723年)改称中书门下,因宰相名义上即为中书门下省长官之故。下设吏﹑枢机﹑兵﹑户﹑刑礼五房。北宋就中书内省设政事堂,简称中书,与枢密院分掌政﹑军,号称“二府”。元丰改制后,遂以尚书省的都堂为宰相办公所在,因也称都堂为政事堂。 
- 七七事变[qī qī shì biàn]即“卢沟桥事变”。 日本帝国主义向中国发动大规模侵略战争的开始。1937年6月起,日本侵略军在北平(今北京)西南宛平附近连续举行挑衅性军事演习。7月7日晚10时,日军在北平近郊芦沟桥附近进行军事演习,诡称一名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县城搜索。当地驻军拒绝了这一无理要求。正交涉间,日军竟炮轰宛平县城,并向芦沟桥进攻 
- 给事中[jǐ shì zhōng]官名。秦汉为列侯﹑将军﹑谒者等的加官。侍从皇帝左右,备顾问应对,参议政事,因执事于殿中,故名。魏或为加官,或为正官。晋代始为正官。隋唐以后为门下省之要职,掌驳正政令之违失。元以后废门下省而设给事中。明制分设吏﹑户﹑礼﹑兵﹑刑﹑工六科给事中掌侍从规谏,稽察六部之弊误,有驳正制敕违失之权。清代隶属都察院,与御史同为谏官,故又称给谏。省称给事。 
- 断事官[duàn shì guān]官职名。北齐僧职有断事沙门﹐掌断处僧人犯佛教戒律之事。元至正初设断事官一员﹐后增至八员﹐隶枢密院﹐掌管裁决军府刑政狱讼的事务。明初太祖置行枢密院﹐寻改置大都督府﹐下设有断事官﹐总治五军刑狱﹐后废除。参阅宋赞宁《僧史略.杂任职员》﹑《元史.百官志三》﹑《明史.职官志五》。 
- 了事环[liǎo shì huán]武将马鞍上搁兵器的铜铁环。 
- 本事人[běn shì rén]旧时使女之一种。 
事[shì]字在结尾的词语
- 武事[wǔ shì]与军队或战争有关的事情。 
- 詹事[zhān shì]官名。秦始置﹐职掌皇后﹑太子家事。东汉废。魏晋复置。唐建詹事府﹐辽﹑金﹑元置詹事院。明清皆置詹事府﹐设詹事及少詹事﹐为三﹑四品官﹐其下有左右春坊及司经局等﹐备翰林官的升迁﹐无实职。清末废。 
- 次事[cì shì]1.指由卿﹑大夫等执行的次要之事。 2.排比事理。 
- 山事[shān shì]1.谓管理山林的职事。 2.山中的事物。 
- 办事[bàn shì]做事:办事机构ㄧ办事认真 ㄧ我们是给群众办事的。 
- 清事[qīng shì]清雅之事。 
- 怪事[guài shì]奇怪的事情:咄咄怪事。 
- 祸事[huò shì]危害性大的事情。 有较大危害的事情 
- 耐事[nài shì]1.谓以忍让处事。 2.指经得起得失﹑荣辱等人事之变。 
- 偾事[fèn shì]〈书〉把事情搞坏:胆大而心不细,只能偾事。 
- 浅事[qiǎn shì]小事;意义不大的事。 
- 致事[zhì shì]1.上报施政情况。 2.犹致仕。辞官。 
- 逋事[bū shì]积压的公事。 
- 意中事[yì zhōng shì]心中的事。如:帘内掷一纸出,即道人意中事。——《聊斋志异.促织》。 
- 当事[dàng shì]1.遇事;临事。 2.任事;任职。 3.当权者。 4.指掌柜的。 
- 末事[mò shì]1.非关根本之事;小事。 2.古指商业和手工业。 3.犹言馀事。 
- 欲事[yù shì]男女情欲之事。 
- 阴事[yīn shì]1.隐秘的事情﹐不可告人的事情。 2.指宫中群妃御见之事。 3.阴气用事。指阴气占主导地位。 秘密的事 
- 军事[jūn shì]与军队或战争有关的事情:军事工作ㄧ军事行动ㄧ军事基地ㄧ军事科学。 
- 懂事[dǒng shì]了解别人的意图或一般事理:懂事明理ㄧ这孩子很懂事。 
- 试事[shì shì]1.任以职事。 2.考试之事。 
- 惮事[dàn shì]怕事。 
- 好事[hǎo shì]①好事情;有益的事情:好人好事。②指僧道拜忏、打醮等事。③指慈善的事情。④〈书〉喜庆事。 另见hàoshì。 
- 从事[cóng shì]①做某事;参与某种事业:告养回籍,从事农耕|从事教育工作。②处置;处理:依法从事。 
- 坛事[tán shì]指打醮诵经之事。 
- 讬事[tuō shì]假托他事。 
- 赏事[shǎng shì]赏心快乐的事。 
- 启事[qǐ shì]1.陈述事情。多用于下对上。 2.陈述事情的奏章;函件。 3.公开声明某事的文字。多登在报刊上或贴在墙壁上。 公开声明某事的文字。多刊登出来结婚启事征稿启事 
- 丧事[sāng shì]1.泛指人死后殓奠殡葬等事宜。 2.特指灵柩。 指人死后殓葬、哀悼等事情 
- 将事[jiāng shì]从事于某项任务或工作。 
- 滞事[zhì shì]积压或难决的事。 
- 利事[lì shì]1.指有利可图的事。 2.指军事装备。 
- 平事[píng shì]1.平常之事。 2.两国间友好相遇之事。 3.指评议事情。 
- 岁事[suì shì]1.一年中应做的事。 2.多指一年的农事。 3.指诸侯每年秋天朝见天子的事。 4.每年祭祀的事。 5.一年的时序。 
- 厌事[yàn shì]厌倦于事。 
- 断事[duàn shì]决断事情。 
- 回事[huí shì]禀告。向上报告。 
- 亲事[qīn shì]1.亲自治理政事。 2.婚事。 3.见“亲事官”。 婚姻之事赖掉这门亲事 
- 封事[fēng shì]1.密封的奏章。古时臣下上书奏事,防有泄漏,用皂囊封缄,故称。 2.封禅。 
- 场事[chǎng shì]指科举考试。 
- 颛事[zhuān shì]擅自处理事情。颛,通“专”。 
- 不归事[bù guī shì]犹言不致仕,不辞官。 
- 百事[bǎi shì]各种事务;事事。 
- 首事[shǒu shì]1.首要之事。 2.谓为首主持其事。 3.指出头主管其事的人或头面人物。 4.首先发难;首先倡导。 5.开始。 
- 访事[fǎng shì]1.探问情况。 2.见“访事人”。 
- 给事[jǐ shì]1.处事;办理事务。 2.供职。 3.引申为侍奉。 4.官名。给事中的省称。 
- 讲故事[jiǎng gù shì]故事的述讲。 故事的述讲 
- 露天通事[lù tiān tōng shì]旧时上海称略通日常会话用语﹑水平低下的西语翻译。 
- 不趋事[bù qū shì]办事拖拉缓慢。 
- 不碍事[bù ài shì]对事情没有妨碍。 
- 兵事[bīng shì]战事;战争。 战事;战争 
- 曹事[cáo shì]曹务。 
- 七件事[qī jiàn shì]指日常生活中的七种必需品。 
- 联事[lián shì]1.联合处理事务。 2.同僚;同事。 3.相连记事。 
- 接事[jiē shì]接受职务并开始工作。 任职后开始工作 
- 人事[rén shì]①人情世事:人事变迁|年纪尚幼,还不解人事|人事无涯生有涯。引申为意识的对象:已经昏迷了,人事不省。②人力所及所为:匪独天时,亦由人事|地有肥硗、雨露之养,人事之不齐也。③请托、应酬之事:不务学业,竞于人事。也指赠送的礼物:有什么人事送与老爷|这点人事权且收下。④指男女情欲之事:年纪渐长,已晓人事。⑤官员任免升降之事。现指对工作人员管理、使用、考核、奖惩等工作:人事更动|人事局。⑥人际关系:人事纠纷|处理好人事关系。 
- 忍事[rěn shì]以忍耐态度对待各种事情。 
- 设事[shè shì]安排﹑筹划事务。 
- 难事[nán shì]难办的事或不愉快的事。 难办的事或不愉快的事辨认某些人的手迹,是一件难事 
- 辽事[liáo shì]指明末于辽东防御女真入侵之事。 
- 个事[gè shì]1.这事。 
- 扮故事[bàn gù shì]化装成戏文里的角色演戏。 
- 赋事[fù shì]分配劳作之事。 
- 梵事[fàn shì]清净的佛事。 
- 主事[zhǔ shì]主管事情:~人。当家~。前几年他还主过事。 
- 校事[xiào shì]三国时魏﹑吴所置掌侦察刺探官民情事的官名。是皇帝或执政的耳目。吴也称校官。 
- 志事[zhì shì]抱负。 
- 旧事[jiù shì]已往的事:旧事重提。 已往的事;从前的事旧事重提 
- 诉事[sù shì]陈诉事情。 
- 快事[kuài shì]令人痛快满意的事:好友相逢,畅叙别情,实为一大~。 
- 两码事[liǎng mǎ shì]两回事。 两件完全不同的事情。亦称“两回事” 
- 风闻言事[fēng wén yán shì]1.谓古时御史等任监察职务的官员可以根据传闻进谏或弹劾官吏。 2.泛指据传闻向上检举官吏。 
- 雅事[yǎ shì]风雅之事。常指有关琴﹑棋﹑书﹑画等活动。 
- 急事[jí shì]急需办理的事;紧急的事情。 紧急的事情 
- 昭事[zhāo shì]1.勤勉地服事。昭,通“劭”。《诗.大雅.大明》:“昭事上帝﹐聿怀多福。”高亨注:“昭﹐借为劭。《说文》:‘劭﹐勉也。’此句言文王勤勉侍奉上帝。”一说﹐光明正大地服事。 2.指祭祀。 
- 警事[jǐng shì]指危急之事。 
- 近事[jìn shì]1.浅鄙之事。 2.近日之事,过去不久的事情。 
- 一事[yī shì]1.一件事。 2.同一件事;同一类事。 3.专一其事。 4.服役一次。 5.方言。业务或组织上有关系的。 
- 宫事[gōng shì]1.古代指妇女在家庭中承担的事务,如女工﹑养蚕及其他室内劳作等。 2.谓太子宫中的有关事宜。 
- 处事[chǔ shì]1.办事。 2.六书之一。即指事。 
- 婚事[hūn shì]有关结婚的事:办婚事ㄧ婚事新办。 
- 应事[yìng shì]处理世务;应付人事。 
- 前事[qián shì]过去的事情。 过去的事情野谚曰,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史记.秦始皇纪》 
- 身外事[shēn wài shì]指无足牵挂的世事。 
- 黨事[dǎng shì]党锢之事。汉 蔡邕《陈太丘碑》:“会遭党事,禁錮二十年。”《后汉书·郑玄传》:“玄 自游学,十餘年乃归乡里。家贫,客耕 东莱,学徒相随已数百千人。及党事起,乃与同郡 孙嵩 等四十餘人俱被禁錮,遂隐修经业,杜门不出。” 
- 无个事[wú gè shì]没有一点儿事。 
- 涉事[shè shì]谓接物处事。 
- 家务事[jiā wù shì]1.指家中日常劳动。 2.指家中日常事务,常指家庭纠纷等。 家庭主妇或做家务活的妇女的工作 
- 政事[zhèng shì]1.政务。 2.谓有处理政治事务的才能。 政府施政的事务过问政事 
- 胜事[shèng shì]1.美好的事情。 2.指寺﹑观中法会﹑斋醮等。 
- 河伯从事[hé bó cóng shì]鳖的别名。 
- 老公事[lǎo gōng shì]1.旧时指久在机关任职﹐熟悉公务和文书的下级职员。 2.例行公文。 
- 边事[biān shì]〈书〉与边境有关的事务,特指边防军情:边事紧急。 
- 神话故事[shén huà gù shì]关于神仙或神化的古代英雄的故事;荒诞无稽、异想天开的故事。关于神仙或神化的古代英雄的故事;荒诞无稽、异想天开的故事 
- 称事[chēng shì]与事功相当。 
- 乐事[lè shì]令人高兴的事情:人生乐事ㄧ赏心乐事。 
- 佥事[qiān shì]1.官名。金置按察司佥事。元时诸卫﹑诸亲军及廉访﹑安抚诸司,皆置佥事。明因之,都督﹑都指挥﹑按察﹑宣慰﹑宣抚等,皆有佥事。清初沿用,乾隆时废。 2.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中央官署中的中级官员。 
- 風聞言事[fēng wén yán shì]1.谓古时御史等任监察职务的官员可以根据传闻进谏或弹劾官吏。《资治通鉴·唐玄宗开元五年》:“武后 以法制羣下,諫官、御史得以风闻言事,自御史大夫至监察得互相弹奏,率以险詖相倾覆。”宋 吴曾《能改斋漫录·记事一》:“近有陈请不实,重行黜陟之文。例皆偷安苟简,避罪缄默,甚失设置之意,可仍旧许风闻言事。”《明史·王德完传》:“宫禁严秘,虚实未审。臣即愚昧,决知其不然。第臺諫之官得风闻言事。果中宫不得於陛下以致疾歟?”亦省作“风闻”。《魏书·元澄传》:“又寻御史之体,风闻是司,至於冒勋妄考,皆有处别。”《续资治通 
- 狗事[gǒu shì]方言。讥人阿谀奉承。 
- 述事[shù shì]1.陈述往事;叙事。 2.继续前人的事业。 
- 无箇事[wú gè shì]见“无个事”。没有一点儿事。 
- 同事[tóng shì]1.谓行事相同。 2.相与共事;执掌同一事务。 3.共事的人。后指在同一单位工作的人。 4.相同的事物。 相与共事;执掌同一事物同事者曰。——清. 方苞《狱中杂记》过去我们同事多年 
- 众事[zhòng shì]众多的政务。亦泛指各种事情。 
- 建事[jiàn shì]谓建立事业或功业。 
- 憙事[xǐ shì]好事,喜欢多事。 
- 不解事[bù jiě shì]不懂事。 
- 弹事[dàn shì]1.弹劾之事。 2.即弹章。 
- 协事[xié shì]同心合力地办事。 
- 东事[dōng shì]东方的事务。 
- 霸事[bà shì]帝业﹐王业。 
- 戎事[róng shì]1.军事;战事。 2.指军容。 军事,战争 
- 餐事[cān shì]1.指吃饭。 2.指饭食。 
- 象事[xiàng shì]1.谓想象事情。 2.即指事。“六书”之一,是汉字的一种造字方法。 
- 冠事[guān shì]指冠礼。 
- 评事[píng shì]职官名。汉置廷尉平﹐与廷尉正﹑廷尉监同掌决断疑狱。魏晋改称评﹐隋改为评事﹐属大理寺。清末废。北洋军阀统治时期设平政院以理行政案件﹐其中亦设有评事。 
- 何事[hé shì]1.什么事;哪件事。 2.为何,何故。 
- 尽人事[jìn rén shì]尽力做人所能做到的事。 
- 留事[liú shì]1.积压的公务。 2.指留守﹑留后一类的官职。 3.特指唐代节度留后。 
- 运事[yùn shì]运输事务。 
- 隶事[lì shì]以故事相隶属。谓引用典故。 
- 耕事[gēng shì]耕作之事。亦泛指农事。 
- 底事[dǐ shì]①什么事:关你们底事。②此事:若将底事告双亲,羞于启齿。 
- 记事[jì shì]①把事情记录下来:记事册。②记述历史经过。 
- 防御工事[fáng yù gōng shì]建在防守区以外的小型防御阵地。 建在防守区以外的小型防御阵地 
- 勤事[qín shì]尽心尽力于职事。 
- 情事[qíng shì]1.事实,情况。 2.情意。 
- 谋事[móu shì]1.谋划事情。 2.谋求职业。 
- 谙事[ān shì]熟悉事理﹔懂事。 
- 王録事[wáng lù shì]指 南朝 宋 王弘。 
- 学事[xué shì]从某人学习并侍奉之。 
- 祼事[guàn shì]指行灌鬯礼仪之祭祀。 
- 静事[jìng shì]安静无为。 
- 误事[wù shì]败坏事情﹔耽误事情。 耽搁做某事喝酒容易误事 
- 感事[gǎn shì]1.受外界事物的触动。 2.因事兴感。 
- 常事[cháng shì]1.上古指掌管政务的官员。 2.平常的事情;常有的事情。 
- 并事[bìng shì]谓同出夫役。 
- 探事[tàn shì]1.研讨事理。 2.探听消息。 
- 序事[xù shì]1.谓安排事项,使有条理。 2.叙述事情。 
- 斥事[chì shì]指言其事。 
- 更事[gēng shì]①再发生事情:必将更事。②经历:少不更事|中学生更事少。③常有的事:此乃更事耳。 
- 及事[jí shì]1.犹成事,谓做某事至于成功。 2.犹及笄。 
- 蚕事[cán shì]养蚕的事。 
- 惨事[cǎn shì]惨痛的事情。 
- 找事[zhǎo shì]1.寻找职业。 2.找岔子。 
- 对事[duì shì]1.犹对质。 2.合适;相称。 
- 厘事[lí shì]旧指帝王祈福或祷雨的祭祀。《汉书.文帝纪》所谓“祠官祝厘”者即指此。宋以后多由道士行之。 
- 故事[gù shì]旧日的行事制度;例行的事:虚应故事丨奉行故事(按照老规矩敷衍塞责)。 
- 官事[guān shì]1.官府的事;公事。 2.犹官司。诉讼之事。 旧时指公家的事;官府的事宜 
- 直事[zhí shì]谓值班。 
- 阳事[yáng shì]1.外治﹐宫廷以外的政事﹔国内政事。 2.指阳气助成万物生长之事。 3.指男子性机能。 
- 业事[yè shì]事情;事业。 
- 类事[lèi shì]1.即类书。 2.谓分类记载典章制度等。 
- 野事[yě shì]1.指农事。 2.野外风情。 
- 物事[wù shì]①事情:我为人作何物事,而望久活?②东西:不想吃物事,也不晓得饿|去山寨里送物事。 
- 漕事[cáo shì]1.有关漕运之事。 2.指清代有关征收漕米的事情。 
- 微事[wēi shì]1.微妙之事。 2.细小之事。 
- 佳事[jiā shì]1.好事。 2.佳话,美谈。 
- 役事[yì shì]1.劳役之事。 2.泛指公家的各种事务。 3.泛指事务。 4.犹办事。 
- 臣事[chén shì]以臣道奉事。 
- 机事[jī shì]1.机巧之事。 2.指国家枢机大事。 3.泛指机密之事。 
- 知事[zhī shì]1.通晓事理;懂事。 2.主管事务。 3.官名。地方行政长官的名称。宋时分命京官出守列郡,称为权知某府或某州或某县事,知事之名由此而起。明清径称县级地方行政长官为知县,民国改知县为县知事,省称知事,后又改知事为县长。 4.官名。明清时代的属官名。明清之廉访司﹑通政司﹑按察司﹑盐运司等及各府皆置知事。 5.僧职名。掌管僧院事务。后称为住持。 
- 屏事[píng shì]谓屏绝人事。 
- 古事[gǔ shì]1.文献;旧事。 2.典故。 
- 辰事[chén shì]指良时美事。 
- 揣事[chuāi shì]揣度事理。 
- 遗事[yí shì]1.前代或前人留下来的事迹。 2.犹馀业。 3.谓弃置不管世事。 4.过失之事。 5.身后之事。 前辈或前人留下来的事业于其遗事。——孙文《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 闹事[nào shì]聚众捣乱,惹起事端。 制造事端;聚众生事 
- 丝事[sī shì]指养蚕缫丝之事。 
- 跛足从事[bǒ zú cóng shì]鳖的别称。 
- 掌事[zhǎng shì]〈方〉主管处理事务。 
- 影事[yǐng shì]1.佛教语。谓尘世间一切事皆虚幻如影。 2.泛指往事。 
- 了事[liǎo shì]使事情得到平息或结束(多指不彻底或不得已):含糊了事ㄧ草草了事ㄧ应付了事ㄧ他想尽快了了(.le)这件事。 
- 诇事[xiòng shì]刺探情况。 
- 收事[shōu shì]收取赋税与征发徭役。 
- 御事[yù shì]治事者;亦指治事。 
- 邦事[bāng shì]国家动用人工兴办的事。亦泛指国事。 
- 不是事[bù shì shì]不妥;不合适。 
- 递事[dì shì]传送公文。 
- 做佛事[zuò fó shì]延请和尚礼佛诵经。 
- 讲事[jiǎng shì]1.谋议军政大事。 2.讲经之事。 
- 展事[zhǎn shì]行事,办事。 
- 践事[jiàn shì]供职,充役。 
- 会事[huì shì]1.会商事情。 2.懂事;晓事。 
- 纪事[jì shì]1.记录事实:~诗。 
- 害事[hài shì]1.有所妨碍的事。 2.妨事;碍事。 
- 平凡小事[píng fán xiǎo shì]不重要的,不引人注目的事情。 不重要的,不引人注目的事情 
- 民事[mín shì]1.犹国政。 2.泛指民间诸事;民政事务。 3.指力役之事。 4.指农事。 5.泛指民间生活情事。 6.有关民法的。 
- 鄙事[bǐ shì]1.鄙人之事。旧多指各种技艺与耕种等体力劳动。 2.指鄙俗琐细之事。 
- 知合门事[zhī hé mén shì]官名。宋代阁门司主管官员,掌朝会﹑游幸﹑宴享赞相礼仪等事。 
- 風火事[fēng huǒ shì]急不可待的或有危险性的事情。 《金瓶梅词话》第三十回:“月娘 道:‘一个风火事,还像寻常慢条斯礼儿的。’”《宦海》第十八回:“好在你的宝眷回去,也不是什么风火事儿,略略的耽搁几天,想来也没有什么。”孙犁《风云初记》三:“各村殷实户主,都得出人买枪,这是件风火事儿,区上要没个靠近的人儿,咱们可有很多事不好办哩!” 
- 变事[biàn shì]突然发生的重大事件。 
- 时事[shí shì]①最近期内的大事:时事报告|触及时事。②适应潮流的事:审时事,辨功苦。 
- 横事[hèng shì]凶事;横祸。 意外的事故或灾祸 
- 国事[guó shì]国家大事。 国家重要的事务。尤指与政治有关的事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宋.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 女事[nǚ shì]指女子所做的纺织﹑缝纫﹑刺绣等事。 
- 麤事[cū shì]1.亦作“麄事”。 2.粗简的事务。 
- 铨事[quán shì]犹铨政。 
- 谘事[zī shì]询问政事。 
- 诡事[guǐ shì]欺诈之事。 
- 琐事[suǒ shì]琐碎的事情,小事。 繁杂零碎的事 
- 营事[yíng shì]掌管事务。 
- 恶事[è shì]邪恶的行为或事例。 邪恶的行为或事例 
- 屈事[qū shì]1.屈身侍奉。 
- 贡事[gòng shì]献纳财物之事。 
- 指事[zhǐ shì]1.六书之一。以象征性的符号来表示意义的造字法。 2.谓手指某事。 3.阐明事理,叙述事物。 4.谓军队指向某地。犹进军。 
- 交事[jiāo shì]谓旧时官吏卸职,向后任交代有关事宜。 
- 阙事[quē shì]1.失事,误事。 2.犹憾事。 3.无所事事。 
- 张事[zhāng shì]张设帷幕之事。 
- 料事[liào shì]1.预测未来的事。 2.处理事务。亦特指处理政事。 
- 已事[yǐ shì]往事。 
- 不更事[bù gēng shì]不经事;不懂事。 
- 碎事[suì shì]琐屑的事情。 
- 错事[cuò shì]处理事务。错﹐通“措”。 
- 贱事[jiàn shì]1.个人私事。用作谦词。 2.轻贱的事。 
- 城南旧事[chéng nán jiù shì]中国故事片。上海电影制片厂1982年摄制。伊明编剧(根据林海音同名小说改编),吴贻弓导演,沈洁、郑振瑶、张闽主演。影片通过女孩英子的眼睛,将疯女人秀贞、靠偷窃养家并供弟弟上学的年青朋友,以及女佣宋妈的命运连结起来,反映了20年代老北京的社会生活。 
- 两截事[liǎng jié shì]两回事;不一样的事。 
- 值事[zhí shì]社会团体中当值办事的人员。 
- 僻事[pì shì]1.邪僻之事。 2.不习见常用的故实;僻典。 
- 嘉事[jiā shì]1.指嘉礼。古代五礼之一。 2.指朝礼。 
- 违事[wéi shì]指违背礼仪的事。 
- 冬事[dōng shì]冬季的大事。古指冬祭、处决犯人等。《穀梁传·桓公八年》:“烝,冬事也。”明 范濂《云间据目抄·冯行可》:“冯行可 字 见卿,号 勑斋,即御史公 恩 长子。当御史下狱时,公甫十三岁,即伏闕上书,白寃状……又二载,会冬事迫,乃刺血书疏叩閽。” 
- 共事[gòng shì]在一起工作:我和他共事多年,对他比较了解。 
- 做事[zuò shì]1.从事某种工作或处理某项事情。 2.犹作主。 3.担任固定的职务;工作。 
- 斋事[zhāi shì]指诵经拜忏﹑祷祝祈福等佛事。 
- 合事[hé shì]符合事理。 
- 心事[xīn shì]心里所想的事;看法:欲将心事寄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父亲现在的唯一心事是希望我继续深造。 
- 万事[wàn shì]一切事。 一切事情;全部事情万事如意 
- 不覩事[bù dǔ shì]1.亦作“不睹事”。 2.糊里糊涂;不更事。 3.不晓事,任性妄为;不识时务。 4.昧心负义。 
- 敬事[jìng shì]1.敬慎处事。 2.恭敬奉事。 
- 解事[jiě shì]1.通晓事理。 2.免职。 懂事 
- 惯事[guàn shì]办事老练。 
- 正事[zhèng shì]1.治事。 2.正业,责任上应做的事。 3.合乎正道之事;正经事。 正业;重要或严肃的事 
- 诸事[zhū shì]1.各样事情。 2.别的事。 3.别的物品。 对个人产生影响的事物的总和我希望你诸事顺利 
- 竣事[jùn shì]了事;完事。 
- 莅事[lì shì]视事,处理公务。 
- 后事[hòu shì]①以后的事情: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丨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②指丧事:准备后事丨料理后事。 
- 佛事[fó shì]指僧尼拜忏的事情:做佛事。 和尚或尼姑诵经拜佛之事;亡者之家请僧尼念经超度亡灵 
- 百执事[bǎi zhí shì]犹百官。 
- 劳事[láo shì]劳动操作之事。 
- 不顶事[bù dǐng shì]不抵事。 
- 两回事[liǎng huí shì]指彼此无关的两种事物:善意的批评跟恶意的攻击完全是两回事。也说两码事。 
- 恨事[hèn shì]憾事:引为恨事。 
- 嗣事[sì shì]1.谓继续从事。 2.继承官职。 3.立嗣之事。 
- 不妨事[bù fáng shì]1.亦作“不防事”。 2.不要紧,没关系。 
- 染事[rǎn shì]染色的事务。 
- 欠事[qiàn shì]犹憾事。 
- 枕席之事[zhěn xí zhī shì]指房事。 
- 媚事[mèi shì]谓以谄媚事人。 
- 陈事[chén shì]1.叙事。 2.旧事﹔往事。 
- 总领事[zǒng lǐng shì]由一国政府派驻外国某一城市或地区的外交官员称领事,最高级的领事称总领事。 
- 七事[qī shì]1.古代治国的七件大事。指祭祀﹑朝觐﹑会同﹑宾客﹑军旅﹑田役﹑丧荒。 2.指天﹑地﹑民与四时之务。 3.唐代武官随身佩带的七件东西。指佩刀﹑刀子﹑砺石﹑契苾真﹑哕厥﹑针筒﹑火石。 4.同“七件事”。 
- 比事[bǐ shì]1.指排比史实。 2.指连缀性质相同的事类以为比拟。 
- 衾裯事[qīn dāo shì]指房事。 
- 等事[děng shì]犹待事。 
- 圣事[shèng shì]1.圣人之事。谓孔子弟子学习的成果和表现。 2.基督教的重要礼仪。该教认为它借助一定可见的形式赋予领受者不可见的基督的宠爱和保佑。具体内容有圣洗﹑坚振﹑告解﹑圣体﹑终傅﹑神品﹑婚配等七件。各教派不尽相同﹐如新教一般只承认洗礼(圣洗)与圣餐(圣体)为圣事。 
- 省事[shěng shì]1.视事;处理政务。 2.懂事;明白事理。 
- 判事[pàn shì]谓审理﹑裁决狱讼。唐代官吏考绩,有“四善二十七最”名目,其六为判事之最。 
- 不了事[bù liǎo shì]不懂事;糊涂。 
- 没事[méi shì]1.犹无端。 2.没关系,不要紧。 3.谓事情了结。 
- 管事[guǎn shì]①负责管理事务。②(管事儿)管用:这个药很管事儿,保你吃了见好。 管理事物,操办、主持事务这里谁管事 
- 法事[fǎ shì]指僧道拜忏、打醮等事。 指天主教的宗教仪式,也指僧道拜忏、打醮等事 
- 祗事[zhī shì]1.恭敬事奉;敬于其事。 2.敬业尽职。 
- 倚事[yǐ shì]僻邪之事。《荀子.荣辱》:“饰邪说,文奸言,为倚事。”王念孙《读书杂志.管子三》引此句,云“‘倚’为‘邪’也”,即僻邪。一说谓怪异之事,见王先谦集解。 
- 招事[zhāo shì]惹事,生出是非。 招惹是非他爱多嘴,好招事 
- 逸事[yì shì]史书未载、世人不太知晓的事:掇其逸事,贻我青年|《左忠毅公逸事》。 
- 废事[fèi shì]1.积压之事务。 2.旷废职务。 
- 思事[sī shì]犹心事。 
- 词林纪事[cí lín jì shì]词话集。清代张宗萧撰。二十二卷。书中收录了唐、宋、金、元共四百二十二位词家的词作及有关故事,采录颇丰,并作了大量考证和评论。 
- 坏事[huài shì]使事情搞糟:照他说的做,非坏事不可。 
- 红事[hóng shì]指喜事。与“白事”相对。 指男女婚事 
- 妇事[fù shì]谓妇女所从事的纺织﹑刺绣﹑缝纫等。 
- 不象事[bù xiàng shì]犹言不象样子。形容非常糟糕。 
- 承事[chéng shì]治事;受事。 
- 反事[fǎn shì]1.做与实情相反的事。 2.谋反的事。 3.反常的事。 
- 无遂事[wú suì shì]谓臣下无君命不得自行专断。 
- 寒事[hán shì]1.谓秋冬的物候。 2.过冬之事。 
- 肇事[zhào shì]引起事故;闹事。 引起事端;闹事惩办肇事暴徒 
- 中事[zhōng shì]1.指某时期中重要的事情。 2.正确的事情。 3.朝廷或宫廷中的事情。 4.中等案件。 
- 积事[jī shì]累积功绩。 
- 问事[wèn shì]1.谓过问国家大事。 2.执杖行刑之役卒。 3.刑具。 
- 尊事[zūn shì]尊敬地对待和事奉。 
- 韵事[yùn shì]风雅之事。 风雅的事,旧时多指文人名士吟诗作画等活动这斗草之戏,虽是我们闺阁中一件韵事。——《镜花缘》 
- 为事[wéi shì]1.办事;成事。 
- 密事[mì shì]机密之事。 
- 死事[sǐ shì]1.死于国事。 2.指死于国事者。 3.泛指殡殓等善后事宜。 
- 义事[yì shì]正义或公益之事。 
- 讼事[sòng shì]诉讼之事﹐讼案。 
- 趋事[qū shì]1.办事;立业。 2.犹侍奉。 
- 岔事[chà shì]意外事故。 
- 狱事[yù shì]有关刑狱之事。 
- 绘事[huì shì]〈书〉关于绘画的事情。 
- 暴事[bào shì]犹暴行。 
- 私事[sī shì]1.与公事相对。个人的事。 2.隐秘不愿公开的事。 3.私下侍奉。 
- 麻事[má shì]指刈麻﹑沤麻﹑缉麻诸事。 
- 知县事[zhī xiàn shì]佐官代行县令职务称“知县事”。 
- 重事[zhòng shì]重大的事。 
- 見事[jiàn shì]识别事势。 
- 过事[guò shì]1.过错;错事。 2.谓事情办完。 3.过分地做某种活动。 4.方言。办婚事。 5.过问。 
- 空头事[kōng tóu shì]谓没事招揽的事。 
- 观事[guān shì]察知行事。 
- 议事[yì shì]1.议论商讨公事。 2.度事﹐衡量事情的轻重。议﹐通“仪”。 商讨官方的事务;商议公事 
- 少詹事[shǎo zhān shì]官名。秦汉置詹事﹐秩二千石﹐掌皇后﹑太子家事。东汉废﹐魏晋复置。唐建詹事府﹐设太子詹事一人﹑少詹事一人﹐总东宫内外庶务。历朝因之。 
- 取事[qǔ shì]1.取用事例,应用典故。 2.犹行事。 
- 酿事[niàng shì]制造事端。 
- 即事[jí shì]对眼前的事物、情景有所感触而创作:即事诗。 
- 见事[jiàn shì]识别事势。 
- 介事[jiè shì]这事;此事。 
- 失事[shī shì]发生意想不到的不幸事情:轮船失事|飞机失事。 
- 吉事[jí shì]吉祥之事。古指祭祀﹑冠礼﹑婚嫁等。 
- 守事[shǒu shì]1.所从事的公务。 2.奉行公事。 
- 盥事[guàn shì]古代灌祭礼仪。 
- 来事[lái shì]①〈方〉(来事儿)处事(多指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他头脑灵活,挺会来事的。②〈方〉行;可以(多用于否定式):这样做不来事。③〈书〉将来的事情:来事难以预卜。 
- 吏事[lì shì]1.政事,官务。 2.指刑狱之事。 
- 神事[shén shì]1.谓祭神之事。 2.谓神仙之事。 
- 烂事[làn shì]方言。犹言麻烦事或弄糟了的事。 
- 作事[zuò shì]1.谓役民兴造。 2.处事。 3.谓施政。 4.任职;工作。 
- 社事[shè shì]旧指祭祀土地神的各种活动。 
- 无天事[wú tiān shì]无天理之事。指犯法的事。 
- 天事[tiān shì]1.谓上天对人事的反映。 2.泛指自然现象。 
- 详事[xiáng shì]假装事奉。详﹐通“佯”。 
- 董事[dǒng shì]董事会的成员。 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会成员,由股东会从股东中选出 
- 干办公事[gàn bàn gōng shì]见“干办”。 
- 贰事[èr shì]指从事本职以外的事。 
- 文事[wén shì]1.文德教化之事。 2.非军事方面的事情。 3.文才;文章之事。 关于文化、教育的事务。即文教 
- 不及事[bù jí shì]不能成事;完不成任务。 
- 做好事[zuò hǎo shì]1.谓请僧道举行斋醮之事以超度亡灵。 2.做有益于人的事。 
- 篡事[cuàn shì]篡夺之事。 
- 蠢事[chǔn shì]愚笨的事。 愚蠢的事干蠢事 
- 口事[kǒu shì]口舌之事。指进谗言。 
- 马执事[mǎ zhí shì]古时骑马的仪仗队。 
- 遇事[yù shì]1.指诸侯间相会的事。 2.碰到事情。 碰上变化或情况遇事多想再做 
- 鸿都之事[hóng dōu zhī shì]《后汉书.崔寔传》:“灵帝时,开鸿都门榜卖官爵,公卿州郡下至黄绶各有差”。后以“鸿都之事”指卖官鬻爵以求财货。 
- 抚事[fǔ shì]1.追思往事;感念时事。 2.犹临事﹐遇事。 3.招抚之事。 
- 世事[shì shì]1.指士农工商各自具备的技艺。 2.指世代相传的专业,如巫﹑医﹑卜筮等。 3.时事;世上的事。 4.世务;尘俗之事。 5.指社交应酬﹑人情世故。 6.大势。 7.局面。 
- 管闲事[guǎn xián shì]超越权限干预他人的事务。 超越权限干预他人的事务 他管农业机械的闲事太多了,差不多什么农活也不干了 
- 署事[shǔ shì]处理公事或代理职事。 
- 啬事[sè shì]1.农事。啬,通“穑”。 2.精简事务。 
- 周事[zhōu shì]1.济事,成事。 2.谓终生奉侍。 
- 不济事[bù jì shì]1.不能成事;不顶用。 2.病重无救。 
- 分事[fēn shì]犹职分。 
- 选事[xuǎn shì]1.谓自选差使。 2.考选举士,铨选职官之事。 3.借故生事。 
- 小事[xiǎo shì]不重要之事:琐事。 不重要之事;琐事 
- 预事[yù shì]1.参与其事。 2.干预其事。 
- 庀事[pǐ shì]办事。 
- 贵事[guì shì]询问他人有什么事情的敬语。 
- 闲事[xián shì]1.亦作"间事"。亦作"闲事"。
 2.关于使用间谍的事情。
 
- 释事[shì shì]指佛事。 
- 录事[lù shì]旧时政府机关中管记录、缮写的小吏。如:郡录事骇之。——明.高启《书博鸡者事》。 
- 讲公事[jiǎng gōng shì]指公务例会。 
- 毬事[qiú shì]见“毬势”。 
- 移执事[yí zhí shì]谓移用其民服役。 
- 拿事[ná shì]负责主持事务:偏巧父母都出门了,家里连个~的人也没有。 
- 月事[yuè shì]即月经。 指女子月经 
- 便事[biàn shì]1.便于行事。 2.指希求行事之便。 3.谓利国之事。 
- 海事[hǎi shì]①泛指一切有关海上的事情。如航海、造船、验船、海运法规、海损事故处理等。②指船舶在海上航行或停泊所发生的事故,如触礁、失火等。 
- 连事[lián shì]合谋共事。 
- 不事[bù shì]1.不侍奉,不服事。 2.指不任以官职。 3.不服劳役。 4.不办事;不做事。 
- 差事[chà shì]①被派遣或支使去做的事:一桩好差事。②同“差使②”:交卸差事。 
- 凡事[fán shì]不论什么事情:凡事多跟群众商量总有好处。 
- 造事[zào shì]1.犹起事。发动事变。 2.做事情。 
- 奇事[qí shì]1.使人赞赏的事物。2.奇怪的、以不同于某种既定的类型、式样或规律的任何方式进行的事。 
- 不经事[bù jīng shì]谓阅历不广;不懂事。 
- 品事[pǐn shì]诸多事项。 
- 疑事[yí shì]1.难以辨别的事。 2.指复杂难断的案件。 3.犹豫不决的情况。 
- 画事[huà shì]1.谋划事情。 2.犹画可。 3.谓画形以记事。 4.绘画的技能。 
- 农事[nóng shì]1.指耕耘﹑收获﹑贮藏等农业生产活动。 2.指村庄。 农业生产的各项活动 
- 风火事[fēng huǒ shì]急不可待的或有危险性的事情。 
- 勝事[shèng shì]1.美好的事情。《南齐书·竟陵文宣王子良传》:“子良 少有清尚,礼才好士……善立胜事,夏月客至,为设瓜饮及甘果,著之文教。”唐 刘长卿《送孙逸归庐山》诗:“常爱此中多胜事,新诗他日佇开缄。”清 吴伟业《观王石谷山水图》诗:“世间胜事谁能识,兵戈老尽丹青客。”茅盾《子夜》十七:“这样的心情尤以这一伙中的 吴荪甫 感受得最为强烈。今晚上的行乐胜事是他发起的。” 
- 屙血事[ē xuè shì]坏良心的事。 
- 经事[jīng shì]1.经典规定的常道。 2.治理世务。 3.顶事;耐用。 
- 弃事[qì shì]1.抛弃职责。 2.抛弃农事。 3.摆脱世事。 
- 是事[shì shì]事事;凡事。 
- 顶事[dǐng shì](顶事儿)能解决问题;有用:别看他个子小,干起活来可顶事呢ㄧ多穿件夹衣也还顶事ㄧ吃这药不顶事。 
- 熟事[shú shì]1.常见的典故。 2.熟悉的故事。 3.谙于世故。 4.熟悉。 
- 惊事[jīng shì]危险紧急之事。惊,通“警”。 
- 司事[sī shì]1.古代负责农事的官员。 2.犹有司。主管官吏。 3.指官署中低级吏员或公所﹑会馆等团体中管理账目或杂务的人员。 4.办事;供职。 指会馆等团体中负责管理钱财或杂物的人 
- 缉事[jī shì]谓侦缉搜捕之事。 
- 逻事[luó shì]谓从事巡逻侦探工作。 
- 宗事[zōng shì]1.宗庙之事;宗族之事。 2.尊崇奉侍。 
- 丽事[lì shì]谓以华丽的词藻形容美好的事物。 
- 生事[shēng shì]1.古代始丧之礼。谓人死后葬前以生人之礼供奉之。 2.谓父母在世时奉事之。 3.谓自专行事。 4.泛指行事。 5.制造事端;发生事变;惹事。 6.犹生计。 7.指产业。 8.犹世事。 9.指世情。 
- 恒事[héng shì]1.通常的事。 2.日常用品。 
- 糗事[qiǔ shì]不光彩,难为情。 
- 尘事[chén shì]尘俗之事。 旧指世俗的事;尘俗之事尘事纷繁 
- 举大事[jǔ dà shì]指发动夺取政权的武装起义。 
- 战事[zhàn shì]1.军事行动;行阵征战之事。 2.泛指战争。 与战争相关的各项事宜;特指战争重开战事战事炽然。——赫胥黎著、 严复译《天演论》 
- 炊事[chuī shì]做饭烧菜以及厨房里的其他工作。参见“炊事员”。 与烹饪有关的事务 
- 职事[zhí shì]1.职务;职业。 2.任职。 3.旧时官吏仪仗的一种。即官品牌。 
- 请事[qǐng shì]1.讯问事情发生的原因。 2.犹请示﹐述职。 3.从事。 4.谓以私事请托。 
- 儿事[ér shì]方言。坏事。 
- 诬事[wū shì]虚妄不实的事情。 
- 冥事[míng shì]阴间的事情。 
- 息事[xī shì]平息事端。 
- 春事[chūn shì]1.春耕之事。 2.春色;春意。 3.特指花事。 4.指男女欢爱。 
- 抵事[dǐ shì]方言。顶事。 〈方〉∶顶事;能解决问题(多用于否定式)谁说人少了不抵事究竟抵不抵事,试一试看 
- 亏心事[kuī xīn shì]违背良心的事;问心有愧的事。 
- 计事[jì shì]1.计议大事﹔谋事画策。 2.古代官吏考绩之事。 
- 俪事[lì shì]属对之事。指写作骈文。 
- 風聞論事[fēng wén lùn shì]同“风闻言事”。宋 洪迈《容斋四笔·御史风闻》:“御史许风闻论事,相承有此言,而不究所从来,以予考之,盖自 晋 宋 以下如此。” 
- 轶事[yì shì]不见于正式记载的事迹。 同逸事。世人不知道的史事。多指未经史书记载的事迹名人轶事 
- 剧事[jù shì]艰巨﹑繁杂的事务。 
- 缘事[yuán shì]1.犹公务。 2.因事,借端。 3.佛教语。谓与己有关之世间俗事。 
- 年事[nián shì]年龄;岁数:年事已高。 
- 无事[wú shì]1.没有变故。多指没有战事﹑灾异等。 2.指无为。道家主张顺乎自然,无为而治。 3.无所事事。 4.无须;没有必要。 5.无端;没有缘故。 
- 饷事[xiǎng shì]1.亦作“饟事”。 2.掌管军粮之事。 
- 不谙世事[bù ān shì shì]指不懂人情世故。 
- 蛊事[gǔ shì]犹故事。指旧日的典章制度等。 
- 犯事[fàn shì]做犯罪或违纪的事。 犯罪;犯法 
- 率事[lǜ shì]行事。 
- 部事[bù shì]所属的事情。 
- 先事[xiān shì]1.谓先行其事。 2.犹事前。 
- 盛事[shèng shì]大事;美事。大事亚特兰大市的第26届奥运会是国际体育界盛事 
- 不干事[bù gàn shì]不会办事。 
- 出事[chū shì]1.谓发生丧事。 2.谓发生事故。 遇险失事,蒙受灾难当汽车早晨3时30分出事时 
- 异事[yì shì]1.他事;别的事。 2.指职司不同。 3.不平常的事;特别事件。 4.奇怪的事;难以理解的事。 5.不同的事。 
- 帝事[dì shì]犹王事。古代用以称国事。 
- 滋事[zī shì]生事,制造纠纷。 滋生事端;闹事;惹麻烦 
- 青骡事[qīng luó shì]《太平御览》卷九○一引《鲁女生别传》﹕“李少君死后百余日后﹐人有见少君在河东蒲坂﹐乘青骡。帝闻之﹐发棺﹐无所有。”后遂以“青骡事”为去世之典。 
- 用事[yòng shì]①当权;执政:赵太后新用事|又因厚币用事者。②行事:感情用事|意气用事|照例用事。 
- 受事[shòu shì]1.接受职事或职务。 2.受所教之事。 3.句子里受动作支配的人或事物。如:“我看报”的“报”,“猫捉老鼠”的“老鼠”。表示受事的名词不一定做句子的宾语,如“衣服送来了”的“衣服”是受事,但是做句子的主语。 
- 秉事[bǐng shì]执事。谓受任为官。 
- 暗事[àn shì]不光明磊落的事。 偷偷摸摸的事,不光明磊落的事明人不做暗事 
- 涖事[lì shì]视事,处理公务。晋 葛洪《抱朴子·省烦》:“夫约则易从,俭则用少。易从则不烦,用少则费薄。不烦则涖事者无过矣,费薄则调求者无苛矣。”《新五代史·崔棁传》:“棁 少专於文学,不能涖事,维翰 乃命 棁 知贡举,棁 果不能举职。”明 沉德符《野获编·兵部·叉手横杖》:“古大帅涖事,文武官为之属吏者,不过庭趋声喏,今皆蒲伏叩头,无敢言及喏矣。” 
- 耍事[shuǎ shì]可以开玩笑或轻忽的事情。 
- 美事[měi shì]好事。 
- 功事[gōng shì]工作成绩。 
- 佚事[yì shì]轶事。散失沦没而为世人所不甚知的事迹,多未经史书正式记载。 
- 缺事[quē shì]1.工作上的缺失。 2.感到缺憾的事。 
- 师事[shī shì]谓拜某人为师或以师礼相待。 以师礼相待故孟懿子与南宫敬叔师事仲尼。——《左传.昭公七年》 
- 弥事[mí shì]愈加从事于。 
- 听事[tīng shì]1.谓听命行事。 2.犹治事。 3.厅堂。官府治事之所。后亦指私宅大厅。 
- 节事[jié shì]谓行事有节制﹐使合乎准则。 
- 史事[shǐ shì]1.修撰国史之事。 2.历史上的事实。 历史上的事情 
- 刑事[xíng shì]对“民事”而言。有关刑法的。 
- 让事[ràng shì]1.谓谦让不肯为盟会之主。 2.推辞职掌之事。 
- 成事[chéng shì]1.成功;办成事情。 2.已成之事。 3.犹成例。 
- 什么事[shén me shì]1.一切事物。如:不管发生什么事。2.表示应答呼唤。如:“服务员!”“什么事,先生?”。 
- 杂事[zá shì]1.名类事情。 2.琐碎事务。 3.知杂事之省称。 
- 许事[xǔ shì]这样的事情。 
- 男事[nán shì]古指成年男子应尽的职责。如种田﹑服徭役等。 
- 往事[wǎng shì]过去的事情。 从前的事情往事历历在目 
事[shì]字在开头的词语
- 事业心[shì yè xīn]致力于实现某种事业的志愿。 
- 事事[shì shì]1.每事。 2.犹件件,样样。 3.治事;做事。 
- 事局[shì jú]时局;局势。 
- 事会[shì huì]1.机遇;时机。 2.指事情的变化。 3.事情或问题的关键。 
- 事端[shì duān]①纠纷;事故:挑起事端|制造事端。②事情的原由:请略陈事端。 
- 事物[shì wù]指客观存在的一切物体和现象:任何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 指客观的一切物体和现象每一种事物都有一个名称 
- 事先[shì xiān]事情未发生前。 
- 事项[shì xiàng]事情的项目。 事情的项目注意事项 
- 事象[shì xiàng]1.事物的形象。 2.事情,现象。 
- 事件[shì jiàn]①事情:处理各类事件|查办事件。②指历史上或社会上发生了的大事情:突发事件|九一八事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开天辟地的大事件。 
- 事假[shì jià]因私事或其他个人原因请的假。如:请一天事假。 
- 事途[shì tú]事情的过程。 
- 事际[shì jì]时会;情势。 
- 事节[shì jié]1.行事得当。 2.政事精简。 3.事实情节;事宜。 
- 事力[shì lì]1.用力。 2.指使用武力。 3.供役使的人,仆役。 4.能力;力量。 5.实力;武力。 
- 事虑[shì lǜ]对事情的想法。 
- 事行[shì xíng]1.事迹。 2.行为;品行。 3.行事,做事。 4.指社会伦理关系。 
- 事苗[shì miáo]事由,因由。 
- 事修[shì xiū]治理。 
- 事大[shì dà]指小国侍奉大国。 
- 事养[shì yǎng]侍奉供养。 
- 事要[shì yào]1.指权柄。 2.事情的要领﹑要旨。 3.重要的事情。 
- 事事物物[shì shì wù wù]每一事物;万事万物。 
- 事数[shì shù]1.佛家语。指一切事物的名相。 2.指用以推测人事吉凶的一种术数。 
- 事实婚[shì shí hūn]见“非正式婚姻”。 见“非正式婚姻” 
- 事居[shì jū]事奉活着的人,多指事奉新君。 
- 事务主义[shì wù zhǔ yì]一种不分轻重﹑主次,不注意政治方向,而只埋头于日常琐碎事务的工作作风。 
- 事效[shì xiào]实效;功效。 
- 事情[shì qing]1.事物的真相;实情。 2.事理人情。 3.人类生活中的一切活动和所遇到的一切社会现象。 4.犹工作,职业。 
- 事业[shì yè]①所从事或经营的事情:作何事业|家里偌大的事业,全靠他一人支撑呢!②成就;功业:事业心|干一番事业|男儿立事业|若非任城,朕事业不得就也。③有条理、有规模并有益于公众的事情:建设事业|共产主义事业。④特指没有生产收入,由国家、企业或私人团体开支其经费的社会工作。与“企业”相对:事业经费|事业单位和企业单位。 
- 事功[shì gōng]1.指为国勤奋努力工作的功勋。 2.功绩;功业;功劳。 3.功利。 4.犹职责,任务。 事业和功绩我疑心她有点罗曼谛克,急于事功 
- 事功之学[shì gōng zhī xué]南宋时期反理学的思想。主要代表人物有叶适陈亮等人。他们承认“道”存在于事物之中,为学注重实际功用和效果,反对理学家讳言功利和空谈心性命理。这种思想亦称“功利之学”。 
- 事极[shì jí]事之究竟。 
- 事例[shì lì]1.成例,可以作为依据的前事。 2.具有代表性的﹑可以作例子的事情。 有代表性的,可以作为例子的事情典型事例 
- 事目[shì mù]1.名目;事项。 2.摘要;事情的概况。 
- 事产[shì chǎn]家产,产业。 
- 事魔食菜[shì mó shí cài]见“事魔吃菜”。 
- 事权[shì quán]1.指军事指挥上的种种妥善处置。 2.职权;权力。 处理事情的职权事权日落 
- 事对[shì duì]用相似或相反的人物故实,构成对偶句的修辞方法。 
- 事义[shì yì]1.指文章的思想内容。 2.事理;情理。 3.谓以典故比喻事物的意义。 4.指典故的意义。 
- 事期[shì qī]指会盟的日期。 
- 事指[shì zhǐ]行事的宗旨。 
- 事况[shì kuàng]事情;情况。 
- 事始[shì shǐ]事情的开端。 
- 事守[shì shǒu]指应当遵守的法度。 
- 事职[shì zhí]1.指周时冬官的具体职责。 2.职务;职责。 3.履行职务。 
- 事经[shì jīng]记事的经典。 
- 事繇[shì yáo]见“事由”。 
- 事化[shì huà]1.治道教化。 2.世事变化。 
- 事书[shì shū]古代诸侯给天子的奏事之书。 
- 事用[shì yòng]1.使用;应用。 2.犹干练。 
- 事利[shì lì]犹言谋利,图利。 
- 事序[shì xù]事情的条理﹑秩序。 
- 事条[shì tiáo]犹条例,法规。 
- 事役[shì yì]1.劳役。 2.政务;公务。 3.指战事。 
- 事态[shì tài]局势;情势。 事情的状态;局势事态恶化 
- 事儿[shì ér]1.指某人正在作的事情。 
- 事实上[shì shí shàng]根据客观事实来说。如:事实上,他是对的。 
- 事刃[shì rèn]用刀剑刺进去。 
- 事踪[shì zōng]犹事迹。 
- 事戎[shì róng]从事战争。 
- 事典[shì diǎn]1.治事的规章。 2.专门辑集有关礼制事件的类书。《明史.艺文志三》有徐袍着《事典考略》六卷。 3.典故之一类。指诗文里引用的古书中的故事,别于语典。 
- 事寔[shì shí]见“事实”。 
- 事须[shì xū]谓情势应该如此,理应如此。《古文苑.曹公卞夫人与杨太尉夫人袁氏书》:“主簿股肱近臣﹐征伐之计﹐事须敬咨。”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杂说》:“且须调习器械﹐务令快利;秣饲牛畜﹐事须肥健。”唐刘禹锡《和仆射牛相公寓言》诗之二:“只恐重重世缘在﹐事须三度副苍生。”一说“事须”为唐宋习用语。 
- 事质[shì zhì]犹形质。 
- 事绩[shì jì]业绩,重大的成就。 
- 事干[shì gàn]1.谓事已办完。 2.办事的才干。 
- 事色[shì sè]情况,形势。 
- 事证[shì zhèng]物证,证据。 
- 事别[shì bié]犹言送别。 
- 事魔吃菜[shì mó chī cài]明教徒信奉光明之神摩尼,不荤食。宋时被斥为“事魔吃菜”。 
- 事由[shì yóu]①事情的原委、来由:不问事由,即加训斥。②公文用语。指公文的主要内容。 
- 事绪[shì xù]1.事情的条理。 2.指纷繁的事务。 
- 事寛即圆[shì kuān jí yuán]见“事款则圆”。 
- 事意[shì yì]1.事情的意义。 2.用意;意图。 3.犹事情,事务。 
- 事实[shì shí]1.亦作“事寔”。 2.事情的实际情况;实有的事情。 3.干实事。 4.事迹。 5.故实,典故。 6.指事物发展的最后结果。 事情的真实情况判案要以事实为根据事实胜于雄辩 
- 事形[shì xíng]1.指文章中事物的铺陈。 2.犹情况,情势。 
- 事济[shì jì]1.事业完成;事情办成功。 2.犹事情。 
- 事势[shì shì]①权势:内党外援,以争事势。②时势;形势:审度事势|处士学识过人,能辨贤奸,知事势数变以后之利害。 
- 事故[shì gù]①意外的灾祸:交通事故|事故终于发生了。②原因;缘由:他俩远道而来,必有事故。 
- 事后[shì hòu]事情发生或处理﹑了结以后。 
- 事迹[shì jì]过去所做的比较重要的事情:英雄事迹|战功事迹|事迹彰明。 
- 事衷[shì zhōng]犹情理。 
- 事理[shì lǐ]1.事物的道理。 2.事情,事项。 事情的道理通晓事理 
- 事务员[shì wù yuán]办公室的一般工作人员,尤指分管后勤或伙食的办公人员。 办公室的一般工作人员,尤指分管后勤或伙食的办公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