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爱字典>中医中药>中药方剂>和中散

和中散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和中散

药方名称和中散

处方厚朴(去皮.姜炙)六两,白术三两,干姜(炮)、甘草(炙),各二两。

炮制上为末。

功能主治治小儿脾胃不和,呕逆恶心,冷热不调,减食泄泻,腹痛肠鸣,少力嗜卧。

用法用量每服一钱,水八分盏,生姜二片,煎六分,去滓,稍热服,乳食前服。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圣济总录》卷七十六:和中散

药方名称和中散

处方附子(炮7度,水淬,去皮脐,为末)1两,黄连(去须,为末)1两,乳香(研)1分。

功能主治冷热痢,腹痛里急。

用法用量上3味,如患冷热痢,取黄连半钱,附子半钱、乳香1字,以陈米饮调下,未止再服,以青橘皮汤调下;如患赤痢,附子末半钱、黄连末1钱、乳香1字;如患白痢,黄连末半钱、附子末1钱、乳香1字,米饮调下,未止以黑豆7粒煎汤止之。

摘录圣济总录》卷七十六

《卫生总微》卷十:和中散

药方名称和中散

处方白术陈皮(去白)、厚朴(去粗皮,生姜制)、甘草(炙)各等分(一方有藿香叶减半)。

制法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小儿痰逆胃虚泄泻。

用法用量每服1钱,以水1小盏,生姜3片,大枣1个,同煎至6分,温服。

摘录《卫生总微》卷十

《阎氏小儿方论》:和中散

药方名称和中散

处方人参(切,去须,焙)、白茯苓白术甘草(锉,炒)、干葛(锉)、黄耆(切,焙)、白扁豆(炒)、藿香叶各等分。

制法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和胃气,止吐泻,定烦渴。主小儿腹痛吐泻,烦渴厌食。

用法用量每服3钱,水1盏,干枣2个(去核),生姜5片,煎8分,食前温服。

摘录《阎氏小儿方论》

《局方》卷十:和中散

药方名称和中散

别名和中汤

处方厚朴(去皮,姜炙)6两,白术3两,干姜(炮)2两,甘草(炙)2两。

制法上为末。

功能主治小儿脾胃不和,呕逆恶心,冷热不调,减食泄泻,腹痛肠鸣,少力嗜卧。

用法用量和中汤(《医统》卷八十九)。

摘录《局方》卷十

活幼心书》卷下:和中散

药方名称和中散

处方人参(去芦)1两,白扁豆(炒,去壳)1两,白茯苓(去皮)1两,川芎1两,缩砂仁1两,香附子1两,半夏(汤浸,煮透,锉,焙干)1两,甘草1两,肉豆蔻7钱,诃子(去核)7钱。

功能主治和胃气,进饮食,悦颜色,理风痰。主小儿久病才愈,面黄清瘦,神昏气弱,脾胃未实,食物过伤,停饮生痰,留滞中脘,耗虚真气,或成吐泻。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每服2钱,水1盏,加生姜2片,大枣1个,煎7分,空心温服,或不拘时候。

摘录活幼心书》卷下

《卫生总微》卷十:和中散

药方名称和中散

处方藿香(去土)1两,白豆蔻1两,人参(去芦)1两,木香半两,丁香半两,干姜(炮)半两,厚朴(去皮,生姜制)半两,甘草1分。

制法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小儿三焦不调,停寒膈上,吐泻不定。

用法用量每服1钱,水1小盏,入生姜3片,煎至6分,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卫生总微》卷十

《直指小儿》卷一:和中散

药方名称和中散

别名和中汤

处方茯苓1分,石莲肉1分,藿香半分,人参半分,天麻半分,白扁豆(制)半分,木香半分,白术半分,甘草(炒)半分。

制法上锉散。

功能主治和胃气,止吐泻。主

用法用量和中汤(《袖珍小儿》卷二)。《袖珍小儿》本方用法:上锉散。每服二钱,加生姜大枣煎服。

摘录《直指小儿》卷一

普济方》卷三九五:和中散

药方名称和中散

处方干姜1两,厚朴(去皮,炙制)1两,甘草(炙)1两。

制法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阴阳不和,清浊相干,霍乱吐利,壮热烦渴,胸膈痞闷,腹胀满,面色青白,手足厥冷,困顿多睡,全不思食。

用法用量每服1大钱,水8分,生姜3片,同煎至3分,去滓温服。

摘录普济方》卷三九五

《袖珍小儿》卷九:和中散

药方名称和中散

处方藿香5钱,枳壳(麸炒)5钱,陈皮5钱,甘草5钱,厚朴(姜制)3钱5分。

制法上为极细末。

功能主治小儿五色泻痢。

用法用量每服1-2钱,红枣煎汤调服。

摘录《袖珍小儿》卷九

慎斋遗书》卷五:和中散

药方名称和中散

处方炮姜4两,肉桂2两,吴茱萸2两。

制法上为末。

功能主治上通下达,安胃和中。主中寒腹痛,或寒泻清水,或饮食伤,嗳麸气,或久痢虚寒。臌胀属虚寒者。

用法用量本方改为丸剂,名“和中丸”(见《风劳臌膈》),方用干姜四两(切片,分四份:一份用人参一两煎汤拌炒汁尽,一份用青皮煎汁拌炒,一份用紫苏煎汤拌炒,一份用陈皮煎汤拌炒,各炒焦黑)、肉桂二两(分三份:一份用益智仁三钱煎汤拌炒,一份用小茴香二钱同煎,一份用破故纸同煎)、吴萸一两(分二份:一份用苡仁一两煎汤炒,一份用盐三钱同浸炒),共为末,苏叶煎汤,打神曲糊丸。随症轻重,作汤送下;虚者人参汤下。《慎柔五书》本方用法:每服五分,用苦烈好大酒一杯,炖半热调下。

摘录慎斋遗书》卷五

《准绳·幼科》卷四:和中散

药方名称和中散

处方厚朴(姜汁制炒)1钱半,人参1钱,白术1钱,茯苓1钱,干姜(炮)6分,甘草(炙)6分。

功能主治小儿中焦停寒或夹宿食,痘疮欲出来出而吐利者。

用法用量生姜大枣,水煎服。

摘录《准绳·幼科》卷四

普济方》卷二十五引《卫生家宝》:和中散

药方名称和中散

处方人参1两(去芦),白茯苓1两(去皮),白术1两,黄耆1两(去芦),甘草半两(微炒),白扁豆半两(姜汁浸1宿,蒸过,去皮,焙干,微炒),木香1分(煨),藿香叶半两(去梗),缩砂仁半两,半夏1两(汤泡洗7次)。

制法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补脾胃,解劳倦,退热止呕,消痰进食,轻健四肢。主

用法用量每服2大钱,用水1盏,加生姜5片,大枣1个(去核),煎至6分,稍热服,不拘时候。

摘录普济方》卷二十五引《卫生家宝》

猜你喜欢

  • 参茸补血露

    药方名称参茸补血露处方当归5钱,川芎4钱,丹参1两,鹿茸2钱,枸杞3钱,五味子3钱,豆蔻3钱,焦术5钱,莲肉5钱,茯神4钱,远志5钱,节菖蒲5钱,甘草4钱,首乌4钱,生地5钱。制法上药以绢袋盛贮,用烧

  • 当归保命承气汤

    药方名称当归保命承气汤处方当归1两,大黄5钱,元明粉3钱,生甘草1钱5分,枳实3钱(炒),厚朴2钱(炒)。功能主治结胸之证,大便干燥,脉沉弦有力者。用法用量水煎服。如手按胸腹,痛而坚硬恙久者,此有死血

  • 倍术圆

    药方名称倍术圆处方干姜(炮)、肉桂(去粗皮),各半斤;白术一斤。炮制上三味捣筛,蜜和圆,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治五饮酒癖;一曰留饮,停水在心下;二曰饮,水在两胁下;三曰痰饮,水在胃中;四曰溢饮,水溢在膈

  • 理气汤

    《陈素庵妇科补解》卷三:理气汤药方名称理气汤处方人参茯苓白术甘草川芎当归白芍枳实枳壳木香乌药香附陈皮砂仁桔梗功能主治益气养血,理气消滞。治妊娠气血两虚,寒气客于脏腑致成胸痞。气上冲胸,心下胀满,胃脘作

  • 大红膏

    《外科正宗》卷二:大红膏药方名称大红膏处方南星60克银朱血竭消石朝脑各9克轻粉乳香各6克猫头骨1具(煅)石灰30克(用大黄9克,切片,同炒石灰成红色后去大黄)制法上药共为细末。功能主治主瘰疬痰核结块。

  • 长肌丸

    药方名称长肌丸处方胡黄连半两,木香1分,无食子1分,芦荟(研)半分,麝香(研)半分,牛黄(研)半分,黄柏(去粗皮)半分。制法上7味,捣罗4味为末,与3味研者拌匀,滴水为丸,如绿豆大。功能主治小儿无辜疳

  • 雌雄四黄散

    药方名称雌雄四黄散处方石黄、雄黄、硫黄、白附子、雌黄、川槿皮各等分。制法上为细末。功能主治紫白癜风皮肤作痒,日渐开大。用法用量紫癜醋调,用竖槿木毛头蘸药擦患上;白癜用姜切开,蘸药擦之。注意擦后三日,忌

  • 白杏膏

    药方名称白杏膏处方轻粉1钱,杏仁7个(去皮)。制法捣烂。功能主治杨梅疮。用法用量将疮去痂,先抹猪胆汁,后涂药。摘录《古今医鉴》卷十五

  • 化坚膏

    《点点经》卷三:化坚膏药方名称化坚膏处方昆布、海藻、桃仁、红花、半夏、乳香、黄连、大黄、没药、黄柏、知母、寸香、瓦茎(煅)各等分,活脚鱼(不拘大小)1个,苋菜1把。制法用清油(即芝麻油)1斤半,浸1日

  • 和中茵陈汤

    药方名称和中茵陈汤处方当归2钱,茯苓2钱,白术1钱,广皮1钱,厚朴1钱,木香5分,砂仁1钱,茅术1钱,山栀1钱5分,茵陈3钱,萆薢2钱,车前2钱。功能主治谷瘅。乃脾胃不和,食谷则眩,谷气不消,胃中浊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