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爱字典>中医中药>中药材>鰕虎鱼

鰕虎鱼

《中药大辞典》:鰕虎鱼

药材名称鰕虎鱼

拼音Xiā Hǔ Yú

别名鲨、蛇(《尔雅》),吹沙(《临海异物志》),沙沟鱼、沙鳁、叼浪鱼(《纲目》),沙竹(《医林纂要》),光鱼、油光鱼(《黄渤海鱼类调查报告》)。

出处姚可成《食物本草》

来源为鰕虎鱼科动物刺鰕虎鱼

原形态体长,前部略呈圆柱形,后部侧扁。体长约10余厘米;头部大而长,头高稍低于体高。吻长,前端钝圆,正中有一隆突。眼中等大,呈背侧位。眼间隔窄,稍凹。口大,略成斜形。下颌稍短,上颌后端终止于眼前缘的下方或稍后。唇厚。舌宽,前端呈截形。齿尖锐,呈锥形,上、下颌均排列成狭带状。鳃孔略向前下方延伸至胸鳍基底下方;峡部颇宽。鳃耙短,甚粗。体大部分被栉鳞,项及胸部被小圆鳞,头部除后头、颊上部及鳃盖上部被小圆鳞外,其他部分均无鳞。体侧鳞纵列鳞46~50,横列鳞约17。背鳍2,Ⅷ,14;第1背鳍较低,鳍棘细弱,平放时,不达第2背鳍起点。第2背鳍较高,平放时,后部鳍条常可达尾鳍基部的副鳍条。臀鳍12~13,起于第2背鳍第4鳍条的下方,约与第1背鳍等高。胸鳍尖圆19~21,约与腹鳍等长。腹鳍Ⅰ15。尾鳍后缘呈尖圆形。体上部灰褐色,下部较淡。体侧有不明显的暗斑5~6个。吻部色较深,颊部有暗色条纹。背鳍有排列成3~5斜纵行的暗色斑点;尾鳍有波状横纹7~10条。

栖于沿海及河流中。多居于水的下层。以小虾、小鱼等为食。

生境分部分布我国沿海各地,以南部尤多。

性味甘咸,平。

①《纲目》:"甘,平,无毒。"

②姚可成《食物本草》:"味甘,温,无毒。"

③《医林纂要》:"甘咸,平。"

归经本草求真》:"入脾、胃。"

功能主治①《纲目》:"暖中益气。"

②姚可成《食物本草》:"食之主壮阳道,健筋骨,行血脉,消谷、肉。"

③《医林纂要》:"利小水,通淋。"

注意姚可成《食物本草》:"多食生痰助火。"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鰕虎鱼

药材名称鰕虎鱼

拼音Xiā Hǔ Yú

英文名Yellowfin goby

别名鲨、舵、吹沙、重唇、沙沟鱼、沙鳁、呵浪鱼、沙竹、光鱼、油光鱼

出处出自姚可成《食物本草》。

1.《尔雅》郭摸注:吹沙、小鱼,体圆而有点。

2.《纲目》:此非海中沙鱼,乃南方溪涧中小鱼也。居沙沟中,吹沙而游,哑沙而食,鲍者肉多形圆,陀陀然也。鲨大看长四、五寸,其头尾一般大,头状似鳟,体圆似鳝,厚肉、重唇、细鳞,黄白色,有黑斑点文,背有留刺甚硬,其尾不歧,小时即有子,味颇美。

来源药材基源:为鰕虎鱼科动物刺鰕虎鱼的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Acanthogobius flavimanus (Temminck et Schlegel)

采收和储藏:常年均可捕捞,捕后,除去内脏,洗净鲜用或晒干。

原形态刺鰕虎鱼,体前部略呈圆柱形,后部侧扁,体长10-15cm。头大而长。吻长,前端钝圆,正中稍隆突。眼中等大,背侧位,眼间隔窄。口大,前位,口裂略斜,唇厚。牙尖锐,锥形,上、下颌牙均排列成狭带状,上颌牙较大,下使牙较小。鳃孔大,鳃耙3+8。头后部、颊上、鳃盖上部及项与胸部被小圆鳞,体大部分被栉鳞。体侧纵列鳞46-50,横列鳞约17。背鳍3,分离,第1背鳍Ⅷ-Ⅸ,质柔韧;第2背鳍Ⅰ-13。臀鳍I-11,约与第1背鳍等高。胸鳍20,尖圆,约与腹鳍等长。尾鳍后缘尖圆形。体背侧黄绿色,下部较淡。胸鳍、腹鳍、臀鳍均黄色。背鳍和尾鳍蓝灰色。体侧正中有不明显的大型暗色斑点一纵列,直达尾鳍基底。背鳍具排列成3-5余行的暗色斑点。尾鳍有波状横纹7-9条。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为近海及河口下层的肉食性小型鱼类。以虾、小鱼等为食。

资源分布:我国沿海均有分布。

化学成分刺鰕虎鱼肉含维生素B12,肌动球蛋白(actomyosin),卵磷脂(lecithin),蛋白质,脂肪,糖类及与河豚毒素(tetrodotoxin)相似的神经毒素。还含类胡萝卜色素(carotenoid pigment):胡萝卜二醇(tunaxanthin),叶黄素(lutein),玉米黄素(zeaxanthin),β胡萝卜素(β-carotene),隐黄质(cryptoxanthin),蝲蛄素(astacene),3-羟基-β,ε-胡萝卜-3,4-二酮(α-doradecin)。

性味味甘;咸;性平

归经脾;胃;肾经

功能主治温中益气;补肾壮阳。主虚寒腹痛;胃痛;疳积;消化不良;阳痿;遗精;早泄;小便淋沥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0-90g。

注意不宜久食。

各家论述1.《纲目》:暖中益气。

2. 姚可成《食物本草》:食之主壮阳道,健筋骨,通血脉。

3.《医林篱要》:利小水,通淋。

摘录《中华本草》

猜你喜欢

  • 大苞寄生

    药材名称大苞寄生拼音Dà Bāo Jì Shēnɡ别名榔榆寄生、柑寄生、野梨树寄生、油茶寄生、猪糠木寄生、柿树寄生、桐油寄生来源药材基源:为桑寄生科植物大苞寄生、黔桂大苞寄生的带叶茎枝。拉丁植物动物矿

  • 火秧竻

    《中药大辞典》:火秧竻药材名称火秧竻拼音Huǒ Yānɡ Lè别名霸王鞭(《广州植物志》),阿黎树、羊不揩、龙骨刺(《广西中兽医药植》),火虹、火巷、美泽大戟(《除害灭病爱国卫生运动手册》)

  • 西南文殊兰

    药材名称西南文殊兰拼音Xī Nán Wén Shū Lán英文名Broadleaf Crinum, bulb or leaf of Broadleaf Crinum出处始载于《贵州中药志》。来源药材基

  • 倒触伞

    《中药大辞典》:倒触伞药材名称倒触伞拼音Dǎo Chù Sǎn出处《贵阳民间药草》来源为蔷薇科植物蔷薇莓的根。夏、秋采收。原形态蔷薇莓,又名:空心藨、洋金银藤,黄牛泡。灌木,高2~3米。茎直

  • 玄参

    《全国中草药汇编》:玄参药材名称玄参拼音Xuán Shēn英文名RADIX SCROPHULARIAE别名元参、乌元参、黑参来源本品为玄参科植物玄参Scrophularia ningpoen

  • 兰花双叶草

    《全国中草药汇编》:兰花双叶草药材名称兰花双叶草拼音Lán Huā Shuānɡ Yè Cǎo别名花叶两块瓦来源兰科杓兰属植物斑叶杓兰Cypripedium margaritace

  • 竹林霄

    药材名称竹林霄拼音Zhú Lín Xiāo英文名Root of Axillaryflower Twistedstalk别名石竹根、竹林消、万花梢、黄牛尾巴、百尾笋、竹凌霄、白龙须、乌骨鸡、竹叶三七、牛

  • 红豆

    《中药大辞典》:红豆药材名称红豆拼音Hónɡ Dòu出处《四川常用中草药》来源为豆科植物红豆树的种子。秋末冬初采种子,备用。原形态红豆树,又名:鄂西红豆树、江阴红豆树。乔木,高9~

  • 丽萼熊巴掌

    药材名称丽萼熊巴掌拼音Lì è Xiónɡ Bā Zhɑnɡ英文名Longawn Metalleaf出处始载于《中国植物志》。来源药材基源:为野牡丹科植物丽萼熊巴掌的全株。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hyl

  • 薄叶卷柏

    《全国中草药汇编》:薄叶卷柏药材名称薄叶卷柏别名地柏、岩卷柏、地柏桠来源蕨类卷柏科薄叶卷柏Selaginella delicatula (Desv.) Alston,以全草入药。生境分部长江以南各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