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爱字典>中医中药>中药材>赤地榆

赤地榆

《中药大辞典》:赤地榆

药材名称赤地榆

拼音Chì Dì Yú

别名隔山消(《昆明药植调查报告》),紫地榆(《中药形性经验鉴别法》)。

出处滇南本草

来源为牻牛儿苗科植物地榆。秋末采挖,洗净,除去须根,切片晒干。

原形态多年生草本,高20~30厘米,全株被柔毛。主根圆锥形,紫色,有较长的须根。叶基生或茎生,叶柄长;叶片3~5掌状分裂,直径3~5厘米,有小羽状托叶。花1~2朵生于茎顶,红色,径约1.5厘米。蒴果长喙状,成熟后由基部向上反卷而开裂,将种子弹出后而悬挂于花柱上。花期夏季。

生境分部多生于向阳山坡。分布云南。产云南。

性状干燥根表皮暗褐色,内皮紫色,多皱缩纹理,有须根痕。药材多斜切成片,片长约2.5厘米,阔约1~1.5厘米,厚约2~5毫米;切面黄棕色,木部与皮部常分离,本部色泽较深。易折断,断面粉质样。无臭,味苦。以皮紫心黄者为佳。

性味苦涩,凉。

①《滇南本草》:"性微温,味苦微涩酸。"

②《云南中草药》:"苦涩,微寒。"

功能主治消炎,止血,涩肠。治肠炎,痢疾,脘腹疼痛,内出血,鼻衄,便血,月经过多,产后流血,跌打损伤。

①《滇南本草》:"止面寒、背寒、肚腹痛,日久大肠下血,七天后赤白痢症。"

②《云南中草药》:"消食健胃,止痢止血,治痢疾,腹泻,内出血,月经过多,胃痛。"

③《云南中草药选》:"收敛止血,活血,止痛,健胃止泻。治肠炎,痢疾,慢性胃炎,腹泻,消化不良,月经不调,产后流血不止,鼻衄,跌打劳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5钱;浸酒或入丸散。

复方①治面寒背寒肚腹疼痛:赤地榆一钱为末,热烧酒下。(《滇南本草》)

②治肠胃积热,大肠经便血或肠风便血,红血痢症:赤地榆一两,槐角(炒,或花亦可)三钱,枳壳五钱,黄芩三钱,荆芥穗二钱,全秦归五钱,黄连(酒炒)二钱。共为细末,合丸桐子大。每服二钱,米汤下。(《滇南本草》)

③治气管炎:紫地榆五钱,陈皮三钱。兑红糖,水煎服。(《昆明民间常用草药》)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赤地榆

药材名称赤地榆

拼音Chì Dì Yú

英文名Chinese Granesbill

别名地榆隔山消、万两金、雀食地榆、万榄筋、红寒药

出处出自《滇南本草》。

来源药材基源:为牻牛儿苗科植物紫地榆和五角叶老鹳草的根。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Geranium strictipes R.Kunthp[G.strigosum Franch.]2.Geranium delavayi Franch.

采收和储藏:秋末挖根,洗净,除去须根,切片晒干或鲜用。

原形态1.紫地榆多年生草本,高15-30cm。根茎木质化,具数条粗壮的根。茎直立,下部有规则的2-3次二叉分枝。基生叶的叶柄长达16.5cm;茎生叶对生,叶柄较短:托叶披针形:叶片五角形,直径2-7cm,3-5掌状深裂,裂片菱形,先端具小尖头,边缘具深浅不同的锯齿,上面暗绿色,下面绿白色,叶脉在上面下陷,在下面凸出。聚伞花序顶生或腋生,总花梗长4.5-14cm,花柄密被短毛和长腺毛,果时直立;萼片卵状披针形,先端具紫色的长尖头,边缘膜质,有3-5脉,沿脉被伸展的长硬毛和长腺毛;花瓣红紫色,宽倒卵形,先端微凹或全缘,基部具长柔毛;花丝钻形,无毛或基部被毛,花药淡黄色,长圆形;雌蕊与子房近等长,密被向上的白色绢毛,柱头无毛。果长达3cm,被细短毛。花、果期尽-8月。

2.五角叶老鹳草多年生草本,高15-60cm。根数条,圆柱形。根茎木质,直立,长达7cm,粗达1cm或更粗,具数枚残枯的基生托叶。茎直立,通常较细,具分枝,被伸展的腺毛和紧贴向下的绒毛,下部者较稀疏且无腺毛。基生叶数枚,叶柄长达25cm,被向下紧贴的绒毛,顶部较密;具2枚托叶,托叶膜质,干时暗棕色,披针形,长l-2.5cm,外面被毛;叶片轮廓五角形,长3.5-4cm,宽5-7cm,5深裂几达基部,裂片轮廓菱形,下部全缘,上部羽状浅裂或缺刻,两面疏被伏毛;茎生叶数枚,对生;下部叶具长柄,向上柄渐短,叶片较小。聚伞花序顶生和腋生;有2花;花序梗长达11cm,被伸展或倒向柔毛,有时也有腺毛;苞片线状钻形,长0.4-1.2cm,被极短毛和散生长毛;花梗长1.5-3cm,被短毛和伸展的长腺毛,果时反折;萼片狭卵形或披针形,长0.7-1.2cm,先端具长尖头,外面被紧贴向上的短毛和伸展的长腺毛,3脉;花瓣紫色,基部深紫色,长圆状卵形,先端微2裂,基部有白色长柔毛,在开花期反折;花丝线状钻形,长0.8-1cm,紫红色,下部疏被毛,花药黑紫色;雌蕊长约8mm,被紧贴向上的短毛。果未见。花期6-9月。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1.生于海拔2600-3800m的向阳山坡、草丛或灌丛中。

2.生于海拔1500-3000m的林间草地、林缘、灌丛或草坡。

资源分布:1.分布于四川、云南等地。

2.分布于四川、云南。

性状性状鉴别 紫地榆根呈圆锥形,长5-15cm,直径1-1.5cm,略弯曲或有分枝。表面紫褐色或暗褐色,有须根痕。质坚实,易折断,断面不平整,粉质,黄棕色,皮部与木部易分离。气无,味苦涩。

性味苦;涩;微寒

归经肝;脾;胃;膀胱经

功能主治清热利湿;凉血止血。主泄泻;痢疾;消化不良;脘腹;鼻衄;便血;有经过多;产后出血不止;跌打损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g;或浸酒。外用:适量,鲜品捣烂敷;或研末调敷。

各家论述1.《滇南本草》:止面寒、背寒、肚腹痛,日久大肠下血,七天后赤白痢症。

2.《云南中草药》:消食健胃,止痢止血,治痢疾,腹泻,内出血,月经过多,胃痛。

3.《云南中草药选》:收敛止血,活血,止痛,健胃止泻。治肠炎,痢疾,慢性胃炎,腹泻,消化不良,月经不调,产后流血不止,鼻衄,跌打劳伤。

摘录《中华本草》

猜你喜欢

  • 《中药大辞典》:醋药材名称醋拼音Cù别名苦酒(《伤寒论》),淳酢(《本草经集注》),酰(《别录》),米醋(《食疗本草》)。出处《别录》来源为以米、麦、高粱或酒、酒槽等酿成的含有乙酸的液体。化

  • 胡葱

    药材名称胡葱拼音Hú Cōnɡ别名冻葱(《唐本草》),葫葱(《孙真人食忌》),冬葱(《蜀本草》),回回葱(《饮膳正要》),蒜葱(《纲目》),分葱、科葱(《中国蔬菜栽培学》)。出处《唐本草》来

  • 毛蕨根

    药材名称毛蕨根拼音Máo Jué Gēn别名贯众、贯仲、紫萁来源药材基源:为鳞毛蕨科植物密鳞耳蕨的根茎。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olystichum squarrosum(D.Don)Fee[Aspid

  • 莙荙子

    《中药大辞典》:莙荙子药材名称莙荙子拼音Jūn Dá Zǐ别名菾菜子(《食疗本草》)。出处《纲目》来源为藜科植物莙荙菜的种子。功能主治孟诜:"煮半生,捣取汁含,治小儿热。"

  • 云南鸡矢藤

    药材名称云南鸡矢藤别名毛叶黄药、狗屁藤、臭屁藤来源茜草科云南鸡矢藤Paederia yunnanensis (Levl.) Rehd.,以根入药。生境分部广西、云南。贵州。性味甘、微苦,凉。功能主治消

  • 牛藤

    药材名称牛藤拼音Niú Ténɡ别名野木瓜、七姐妹藤、六叶野木瓜、石月、郁子来源药材基源:为木通科植物那藤或尾叶那藤的茎和根。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Stauntonia hexaphylla(Thu

  • 红土子皮

    《中药大辞典》:红土子皮药材名称红土子皮拼音Hónɡ Tǔ Zǐ Pí出处《贵州民间药物》来源为豆科植物四川山蚂蝗的根皮。6~7月采收。性味性凉,味微苦。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复方①

  • 刮筋板

    《全国中草药汇编》:刮筋板药材名称刮筋板拼音Guā Jīn Bǎn别名刮金板来源大戟科土沉香属植物草沉香Excoecaria acerifclia F. Didr.,以全株入药。全年可采,晒干。性味苦

  • 枳茹

    《中药大辞典》:枳茹药材名称枳茹拼音Zhǐ Rú别名枳木皮屑(《本草图经》)。出处《本草图经》来源为芸香科植物枸橘的树皮屑。原形态植物形态详"枸橘"条。功能主治陶弘景:&

  • 响铃草

    《中药大辞典》:响铃草药材名称响铃草拼音Xiǎnɡ Línɡ Cǎo别名野花生(《中国植物志》),荷猪草、黄花野百合(《中国主要植物图说·豆科》),马响铃(《滇南本草整理本》),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