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爱字典>中医中药>中药材>美穗草

美穗草

《全国中草药汇编》:美穗草

药材名称美穗草

别名高山四方麻、黑升麻、咳药、叶下红、小寒药、反背红

来源玄参美穗草Calorhabdos brunoniana (Wall.) Benth.,以根状茎入药。

生境分部西南地区。

性味苦,寒。

功能主治消炎解毒,止咳化痰,降气平喘,消肿止痛。主治扁桃体炎,胃热痛,膀胱炎,乳腺炎,痈肿疮毒,赤白痢疾,慢性气管炎等。

用法用量3~5钱。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中华本草》:美穗草

药材名称美穗草

拼音Měi Suì Cǎo

英文名all-grass of Brunon Veronicastrum

别名升麻、高山四方麻、咳药、叶下红、小寒药、反背红

出处始载于《中国植物志》。

来源药材基源:为玄参科植物美穗草的根状茎。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Veronicastrum brunonianum (Benth.) Hong [Calorhabdos brunoniana Benth.]

采收和储藏:秋季采挖,洗净,鲜用或晒干。

原形态美穗草 多年生草本,高30-150cm。根状茎长达10cm。茎直立,圆柱形,有狭棱,少分枝,中下部无毛,或仅棱上有毛,上部和花序轴密生多节的腺毛。叶互生;无柄;叶片长椭圆形,长10-20cm,宽3-5cm,先端渐尖至尾状渐尖,基部楔形有明稍抱茎,边缘具钝或尖的细齿,两面无毛或上面疏生短毛。花序顶生,长尾状;花冠白色、黄白色、绿黄色至橙黄色,长6-8mm,向前作30°角的弓曲,花筒内面上端被毛,檐部长2-3mm,上唇3裂,中央裂片卵圆形,伸直或稍呈罩状,两侧裂片直立或向侧后翻卷,下唇条状披针形,反折;雄蕊2,伸出,花丝被毛,花药长约2.5mm。蒴果卵圆形状,长约4mm。种子具棱角,有透明而网状的存种皮。花期7-8月。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生于海拔1500-3000m的山谷、阴坡草地及林下。

资源分布:分布鞋于湖北、四川、贵州、云南。

性味味苦;性寒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化痰止咳。主咳嗽痰黄;咽喉肿痛;赤白痢疾;小便淋沥;痈肿疮毒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0-15g。外用:鲜品适量;,捣敷。

各家论述《新华本草纲要》:根状茎。味苦、性寒。有消炎杀菌、解毒、散肿的功能。用于扁桃体炎,胃热痛,膀胱炎,乳腺炎,痈肿疮毒,赤白痢疾。

摘录《中华本草》

猜你喜欢

  • 海茄子

    药材名称海茄子拼音Hǎi Qié Zi别名野海椒来源茄科毛叶冬珊瑚Solanum capsicastrum Link,以全草入药。生境分部四川。性味甘、辛,温。有小毒。功能主治消积,利膈,下

  • 香叶天竹葵

    药材名称香叶天竹葵拼音Xiānɡ Yè Tiān Zhú Kuí别名香艾、香叶来源牻牛苗儿科香叶天竹葵Pelargonium graveolens L. Herit.,以

  • 合血香

    药材名称合血香拼音Hé Xuè Xiānɡ别名排草、南排草出处始载于《新华本草纲要》。来源药材基源:为报春花科植物假排草的全草。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Lysimachia sikokiana Miq.[

  • 小紫含笑

    药材名称小紫含笑拼音Xiǎo Zǐ Hán Xiào别名青竹兰、黑搜山虎、牌楼七、牌骨七、火烧兰、牛舌片、兰竹参、小乌纱、牌楼笋、羊合七、见血飞、红将军出处小紫含笑载于《植物名实图考》卷二十八群芳类,

  • 木竹子油

    《中药大辞典》:木竹子油药材名称木竹子油拼音Mù Zhú Zi Yóu出处《陆川本草》来源为藤黄科植物岭南山竹子种仁的脂肪油。冬季采成熟果实,用水浸2~3日,搓去皮肉,将

  • 珍珠草

    《中药大辞典》:珍珠草药材名称珍珠草拼音Zhēn Zhū Cǎo别名日开夜闭、十字珍珠草(《生草药性备要》),阴阳草、假油柑(《临证指南》),真珠苹(《纲目拾遗》),鲫鱼草、胡羞羞(《广州植物志》),

  • 沉香

    《中国药典》:沉香药材名称沉香拼音Chén Xiānɡ英文名LIGNUM AQUILARIAE RESINATUM来源本品为瑞香科植物白木香Aquilaria sinensis (Lour.) Gil

  • 木芙蓉根

    药材名称木芙蓉根拼音Mù Fú Rónɡ Gēn出处《滇南本草图说》来源锦葵科植物木芙蓉的根。功能主治治痈肿,秃疮,臁疮,咳嗽气喘,妇女白带。①《滇南本草图说》:&quo

  • 豉汁

    药材名称豉汁拼音Chǐ Zhī出处《本草拾遗》来源为淡豆豉加入椒、姜、盐等的加工制成品。制法《纲目》:"用好豉三斗。清麻油熬令烟断,以一升拌豉,蒸过摊冷晒干,拌再蒸,凡二遍。以白盐一斗捣和,

  • 虎肉

    药材名称虎肉拼音Hǔ Ròu出处《别录》来源为猫科动物虎的肉。性味甘酸,温。①《千金·食治》:"味酸,温,无毒。"②《本草衍义》:"微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