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爱字典>中医中药>中药材>南瓜

南瓜

《中药大辞典》:南瓜

药材名称南瓜

拼音Nán Guā

别名麦瓜(《滇南本草》),番南瓜(《群芳谱》),番瓜(《本草求原》),倭瓜(《植物名汇》),北瓜、金冬瓜冬瓜(《广州植物志》),伏瓜(《民间常用草药汇编》),金瓜(《陆川本草》),饭瓜、老缅瓜、窝瓜(《中国药植图鉴》),番蒲(江西《草药手册》)。

出处滇南本草

来源葫芦科植物南瓜果实。夏,秋果实成熟时采收。

原形态一年生蔓生藤本。茎长10馀米,全体被刚毛。茎呈五角棱,中空,节略膨大。单叶互生;通常阔卵形,近于圆形或心脏形,或有时浅裂作五角形,长约15~30厘米,先端尖,基部深心脏形,叶缘略呈波状弯曲,具不规则的小齿牙,叶上面绿色,下面淡绿色,两面均被稍硬的茸毛;叶柄比叶片稍长,圆筒形,中空,叶腋侧边生一卷须,长与叶柄相等,上部5歧,卷须腋生一幼枝条。花单性,腋生,雌雄同株,黄色;雌花柄比雄花柄短粗;雄花的萼管短或几缺,多毛,萼片长,直立,常于顶端扩大而成叶状,先端反卷,花冠钟状漏斗形,裂片具皱纹,向外反卷,花丝顶端连合,蜜腺盘肥厚;雌花萼管在子房上部平出,花冠漏斗四形,有假雄蕊3,蜜腺盘肥厚,子房下位,花柱直,柱头二纵裂。瓠果大型,扁圆形、长圆形或卵形,形状大小每因品种不同而异;果皮一般暗绿色或绿白相间,成熟时赤褐色;果梗坚硬,呈五角形,表面有深纵沟,基部稍膨大。种子多数,扁平,椭圆状卵形,淡黄白色,边缘粗糙或不粗糙。花期6~7月。果期8~9月。

生境分部栽培于屋边、园地及河滩边。全国各地均有。

化学成分果肉含瓜氨酸20.9毫克%、精氨酸、天门冬素、胡芦巴碱、腺嘌呤、胡萝卜素、维生素B、抗坏血酸、脂肪2%、葡萄糖、蔗糖、戊聚糖及甘露醇等。

性味甘,温。

①《纲目》:"甘,温,无毒。"

②《医林纂要》:"甘酸,温,有小毒。"

③《随息居饮食谱》:"早收者甘,温;晚收者甘,凉。"

归经入脾、胃经。

①《滇南本草》:"入脾、胃二经。"

②《本草求真》:"入脾、胃、肠。"

③《本草再新》:"入心经。"

功能主治补中益气,消炎止痛,解毒杀虫。

①《滇南本草》:"横行经络,利小便。"

②《纲目》:"补中益气。"

③《医林纂要》:"益心敛肺。"

④《中国药植图鉴》:"煮熟用纸敷贴干性肋膜炎、肋间神经痛患处,有消炎止痛作用。"

用法用量内服:蒸煮或生捣汁。外用:捣敷。

注意凡患气滞湿阻之病,忌服。

①《纲目》:"多食发脚气、黄疸。"

②《随息居饮食谱》:"凡时病疳疟,疸痢胀满,脚气痞闷,产后痧痘,皆忌之。"

复方①解鸦片毒:生南瓜捣汁频灌。(《随息居饮食谱》)

②治火药伤人及汤火伤:生南瓜捣敷。(《随息居饮食谱》)

③治肺痈:南瓜一斤,牛肉半斤。煮熟食之(勿加盐、油),连服数次后,则服六味地黄汤五至六剂。忌服肥腻。(《岭南草药志》)

临床应用南瓜生食可以驱蛔:成人每次1斤,儿童半斤,两小时后再服泻剂。连服2天。试治10例,6例驱出蛔虫,最多的达百余条,最少2条。

备注本植物的根(南瓜根)、茎(南瓜藤)、茎卷须(南瓜须)、叶(南瓜叶)、花(南瓜花)、瓜蒂(南瓜蒂)、果瓤(南瓜瓤)、种子(南瓜子),种子在果实内萌发的幼苗(盘肠草)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南瓜

药材名称南瓜

拼音Nán Guā

英文名fruit of Cushaw

别名麦瓜、瘌瓜、番南瓜、番瓜、倭瓜、阴瓜、北瓜、金冬瓜冬瓜、伏瓜、金瓜、老缅瓜、窝瓜、饭瓜、番蒲。

出处出自《滇南本草

来源药材基源:为葫芦科植物南瓜的果实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ucurbita moschata (Duch. Ex Lam.)Duch. Ex Poir. [C.pepo L.var.Moschata Duch. Ex Lam.]

采收和储藏:夏、秋两季、采收成熟果实,一般钽用。

原形态一年生蔓生草本,茎条达2-5m。常节部生根,密被白色刚毛。单叶互生;叶柄粗壮,长8-19cm,被刚毛;叶片宽卵形或卵圆形,有5角或5浅裂,长12-25cm,宽20-30cm,先端尖,基部深心形,上面绿色,下面淡绿以,两面均被刚毛和茸毛,边缘有小而密的细齿。卷须稍粗壮,被毛3-5歧。花单性,雌雄同株;雄花单生,花萼筒肿钟形,长5-6mm,裂片条形,长10-15mm,被柔毛,上部扩大成叶状,花冠黄色,钟状,长约8cm,5中裂,裂片边缘反卷,雄蕊3,花丝腺体状,长5-8mm,花室折曲;雌花单生,子房1赛马,花柱短,柱头3,膨大,先端2裂,果梗粗壮,有棱槽,长5-7cm,瓜蒂扩大成喇叭状。瓠果形状多样,外面常有纵沟。种子多数,长卵形或长圆形,灰白色。花期6-7月,果期8-9月。

生境分部全国各地均有。

栽培生物学特性 培温暖气候。不耐高温、不耐低温、喜光。对土壤要求不严格,宜选择土层深厚,保水保肥力强的土壤栽培。

栽培技术 用种子繁殖,直播或育苗移栽法。直播法:春播于2-3月,播前各子经浸种、催芽,按行株距2m×0.6m开穴点播,每穴施基肥5-10kg,下种2-3粒,出苗后每穴定苗1株。育苗移栽法:春播于2-3月,在保温苗床上,用营养钵育苗,待瓜苗长3-4片真叶时,按上法移栽定值。

田间管理 苗期经常松土除草,施1-2次速效性提苗液肥,后再施1次养蔓肥。结果期,重施1-2次重肥。阴雨天,应辅以人工授粉。

化学成分果含瓜氨酸(citrulline)[1],粗氨酸(arginine),天冬酰胺(asparagine),胡芦巴碱(trigonelline),腺嘌呤(adenine),维生素(vitamin)B和C,葡萄糖(glucose),蔗糖(sucrose),茂聚糖(pentasan)[2],甘露醇(mannitol)[3]等。还含α-、β-胡萝卜素(carotene),β-胡萝卜素5,6-环氧化物(β-carotene-5,6-epoxide),β-隐黄质(β-cryptoxanthin),叶黄素(lutein),蒲公英黄素(taraxan-thin),玉蜀黍黄质(zeaxanthin),黄体呋喃素(luteoxanthin),异堇黄质(auroxanthin)[4]。又含葫芦苦素B(cucurbitacinB)[5].

性味味甘;性平

归经归肺;脾;胃经

功能主治解毒消肿。主肺痈;哮证;痈肿;烫伤;毒蜂螫伤

用法用量内服:蒸煮或生捣汁。外用:适量,捣敷。

注意凡患气滞湿阻之病,忌服。

1.《纲目》:多食发脚气、黄疸。

2.《随息居饮食谱》:凡时病疳疟,疸痢胀满,脚气痞闷,产后痧痘,皆忌之。

各家论述1.《滇南本草》:横行经络,利小便。

2.《纲目》:补中益气。

3.《医林纂要》:益心敛肺。

4.《中国药植图鉴》:煮熟用纸敷贴干性肋膜炎、肋间神经痛患处,有消炎止痛作用。

摘录《中华本草》

猜你喜欢

  • 山李子

    药材名称山李子拼音Shān Lǐ Zi英文名Root or bark of Turbestan Barberry别名刺黄柏、则热克出处出自《新疆中草药手册》。新疆农村、牧区用黑果小檗的果(山李子),治

  • 棒棒草

    药材名称棒棒草拼音Bànɡ Bànɡ Cǎo别名孩儿参来源药材基源:为石竹科植物短小孩儿参的干燥块根。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seudostellaria maximowicziana (Franch.

  • 刺榆

    药材名称刺榆拼音Cì Yú别名枢(《诗经》),荎(《尔雅,),柘榆、梗榆(《广雅》),钉枝榆(《中国树木分类学》),刺梅(《浙江天目山药植志》)。出处《本草拾遗》来源为榆科植物刺榆

  • 罗汉果

    《中国药典》:罗汉果药材名称罗汉果拼音Luó Hàn Guǒ英文名FRUCTUS MOMORDICAE来源本品为葫芦科植物罗汉果Momordica grosvenori Swing

  • 竹叶马豆

    《全国中草药汇编》:竹叶马豆药材名称竹叶马豆拼音Zhú Yè Mǎ Dòu别名铁马豆来源豆科竹叶马豆Lathyrus palustris L. var. linearif

  • 厚叶川木香

    药材名称厚叶川木香拼音Hòu Yè Chuān Mù Xiānɡ英文名Thick-leavedDolomiaeaRoot别名青木香、木香来源为菊科植物厚叶川木香Dolom

  • 灰叶

    《全国中草药汇编》:灰叶药材名称灰叶拼音Huī Yè别名野蓝靛[广东]、野青树、假靛青、山青来源豆科灰叶属植物灰叶Tephrosia purpurea (L.) Pers.,以根、茎、叶入药

  • 长叶实蕨

    药材名称长叶实蕨拼音Chánɡ Yè Shí Jué英文名Longleaf Bolbitis别名三叉剑、单刀石韦、三角枫、三步跳、鸭公尾出处始载于《中国蕨类植物图鉴》。来源药材基源:为实蕨科植物长叶实

  • 绿笋片

    《中药大辞典》:绿笋片药材名称绿笋片拼音Lǜ Sǔn Piàn别名绿笋干(《竹谱详录》),玉版笋(《纲目》),草鞋底、蝴蝶尖(《纲目拾遗》)。出处《纲目拾遗》来源为禾本科植物绿竹的苗(新笋)

  • 凤丫草

    药材名称凤丫草拼音Fènɡ Yā Cǎo别名大叶凤凰尾巴草、马肋巴、金鸡草、散血莲、活血莲、蛇眼草、眉风草来源蕨类裸子蕨科凤丫蕨属植物凤丫蕨Coniogramme japonica (Th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