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16卷。清·周扬俊撰于1677年。周氏于《伤寒论》注家中,钦佩方有执和喻嘉言,遂以方氏《伤寒论条辨》、喻氏《尚论篇》两个注本为基础,加上他个人的见解,逐条予以注释,因名“三注”。在原文编次方面,
病名。又名聤耳。见《脉因证治》卷下。①系指耳内肿起,色赤疼痛,流脓或耳内生物如赤肉。《医林绳墨》卷七:“又有停耳者,耳内有生赤肉,或有脓肿是也,此有气郁生痰,内火攻冲,肿似赤肉,或兼脓汁溃烂,谓之停耳
见《中药志》。为虻虫之别名,详该条。
①泛指体内空阔之处。章虚谷《医门棒喝》卷二:“详原字之义,似指躯壳内空阔处也。因其空阔,故能蓄邪。”②原穴的简称。
通谿。指较小肌肉的会合处。《素问·气穴论》:“肉之小会为溪。”
《外科精要》方。犀角、琥珀各一钱,人参、朱砂、茯神(一作茯苓)、酸枣仁各二钱,冰片一字(一作一分)。为末,用蜜收膏,每服弹子大一块,麦门冬煎汤化下,日五次。治咽喉口舌生疮。
出《素问·标本病传论》:“谨察间甚,以意调之。”间,缓也;甚,急重。间甚指病势缓急。
证名。出《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又名盗汗。详该条。
见《本草纲目拾遗》。即黄练芽,详该条。
见《大明一统志》。为琥珀之处方名,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