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爱字典>中医中药>中医百科>阴阳

阴阳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含有朴素的辩证观点。中医阴阳学说是这些思想与医学实践结合所形成的理论。主要内容:①阴阳是自然界的根本规律,万物的纲纪,一切生物生长、发展、变化的根源。《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②阴阳是相对的,又是互根、互相消长和互相转化的。这一理论贯串于解释人体的结构、生理、病理、诊断、防治等整个医学领域中。①阴阳是相对的又是互根的。《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清阳上窍浊阴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阳胜则热阴胜则寒。”《素问·生气通天论》:“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②阴阳互相消长和转化。《灵枢·论疾诊尺》:“四时之变,寒暑之胜,重阴必阳重阳必阴。故阴主寒,阳主热;故寒甚则热,热甚则寒。故曰寒生热,热生寒。此阴阳之变也。”这些观点,构成了人与大自然相应、人体内外统一的整体观念的内涵,并随着医药学的发展,内容不断有所丰富。如八纲辨证伤寒六经学说、脏腑辨证理论和温病卫气营血学说等,都是阴阳理论指导下,在不同领域、不同时期建立起来的,由此形成独特的中医理论体系。但由于受历史条件的限制,这些辩证法的内涵仍然是朴素的。因此,对于中医的阴阳学说必须以辩证唯物主义作指导,以现代科学为手段,在中西医结合的实践过程中整理提高。

猜你喜欢

  • 仲春痹

    病名。出《灵枢·经筋》。十二经筋病中的足太阳筋病。《灵枢注证发微》:“此证当发于二月之时,故名之曰仲春痹也。”详足太阳经筋病候条。

  • 里虚证

    证名。指脏腑阴阳气血虚衰所出现的证候。《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尺中脉微,此里虚。”《金匮要略·血痹虚劳脉证并治》:“男子面色薄,主渴及亡血,卒喘悸,脉浮者,里虚也。”症见少气懒言,心悸神疲,头

  • 明目良方

    眼科著作。2卷。明代作品。撰人佚名。首卷为目疾症候总论,及五轮八廓病证等;卷1眼科治疗药方并分论药性品目;卷2五轮八廓主病图及72种眼病(上列图,下为七言诗及所用药品),末附眼科用药便览。现有明万历间

  • 自复

    疫病后期,不因劳复、食复等因素,而由于病邪未尽而复发者,称“自复”。见《温疫论》下卷:“若无故自复者,以伏邪未尽,此名自复。当问前得某证,所发亦某证,稍与前药,以撤其余邪,自然获愈。”

  • 霉疮秘录

    性病专著。2卷。明陈司成撰,刊于崇祯五年(1632年)。系汇集历代医家有关方论,结合家传及个人多年治疗梅疮临证经验编成。内容包括总例、或问、治验、方法、宜忌五部分。系统论述梅疮传染途径、起因、发病症状

  • 女科经纶

    书名。8卷。清·肖赓六撰。刊于1684年。本书汇辑历代有关妇科著作中的理论和证治,依类选编,共分月经、嗣育、胎产、产后、崩带、带下和杂证七门,列病证163种,引录各家论述700余条,并附加按语,予以补

  • 大腿

    股的俗称。

  • 沈汲门

    【介绍】:见沈金鳌条。

  • 肌衄

    证名。见《张氏医通》卷五。指不因外伤的肤表出血。又名血汗,亦称红汗。《证治要诀·诸血门》:“血从毛孔而出,名曰肌衄。”此又称为血箭,详该条。多因气血亏虚,血随气散所致。治宜补血固表,可选用当归补血汤、

  • 五色命脏

    指五色与五脏相配。《灵枢·五色》:“以五色命脏,青为肝、赤为心、白为肺、黄为脾、黑为肾。”五脏有病,常见其相应的病色。例如,青色可见于肝风,黄色多见于脾湿。临证须结合四诊,全面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