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爱字典>中医中药>中医百科>阴痧

阴痧

痧证之一。①指痧证腹痛而手足冷者。《杂病源流犀烛·痧胀源流》:“阴痧,腹痛而手足冷者是也,宜用火焠;或因秽气所触而致。”宜藿香汤。②指猝然而发的四种重危痧证。《痧证指微·阴症》:“有四症,俱猝然而发。”其一症头面周身四肢俱冷,手足摇动,牙关咬紧,不言眼定,头摇脚掉,手足面容变黑色,如六脉全无,元气已脱,多不治。宜急刺人中穴、并舌尖、十手指尖、十脚趾尖及两曲池穴,刺出微血;一症猝然身热暴躁,叫号不出,头摇脚掉,牙关紧闭,不言,眼定,身强,六脉全无,初则面红渐渐紫暗而变黑色者不治。宜先用麻油以牙刷柄撬开牙关,灌入,再以绿豆煮清汁一碗冷服,苏后能言,再刮臂臑、曲池、肩井风府膏肓命门穴。一症先患伤寒未愈,又感痧邪,身手如冰,寒颤不语,脉息全无,面黑色者,亦属逆症,刮刺同前。药用砂仁木香槟榔青皮、广皮、灯心,阴阳水煎服。一症先患伤寒未愈,复感邪,腹痛泄泻,初不发热,渐渐发热,热极不语。刮针俱同前。仍服前药加芦粟梗五钱、石榴皮三钱、伏龙肝三钱、江鱼背脊刺三钱炙,俱炙干研末蜜丸,每日空心服二钱,泻止而伤寒亦愈。③即冷痧。《痧症度针》卷上:“阴痧,俗称冷痧。”详见冷痧条。参见条。

猜你喜欢

  • 倒开花

    即经断复来。详该条。

  • 铃铛菜

    见《东北药用植物志》。为玉竹之别名。详该条。

  • 鼻齆(wèng 瓮)塞

    病证名。鼻塞不通。《圣济总录》卷一百八十:“小儿鼻齆塞者,肺气不利也,肺主气,诸阳之气,上荣于面,其气不和,风冷乘虚,客于脑,与气停滞,搏于津液,鼻道壅遏,故为鼻齆塞。”用黄连丸口服,细辛膏涂鼻内。

  • 巨处

    见五处条。

  • 鼻道

    见《医学入门》。即鼻隧。详该条。

  • 雷氏宣透膜原法

    即宣透膜原法,见该条。

  • 异痧杂证经验良方

    见急救异痧奇方条。

  • 折顶回旋法

    中西医结合的正骨八法之一。用于有明显重迭移位的截断骨折,经拔伸牵引不能复位者。其法在于加大断端成角,使两骨折面同侧边缘接触,再将远骨折段折回,即使骨折面对合。若遇断端间有软组织嵌入或背向移位的斜行骨折

  • 怕痒花

    出《群芳谱》。为紫薇花之别名,详该条。

  • 四饮

    病证名。出《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治》。为痰饮、悬饮、溢饮、支饮四种饮证的总称。详各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