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爱字典>中医中药>中医百科>闪罐法

闪罐法

拔罐法的一种,当火罐吸着体表后,立刻除去、又吸上;如此随拔随除,反复多次,直至皮肤潮红为止(一般约需10余次)。如操作时发现罐体太热,必须另换火罐,以免烫伤皮肤。本法多用局部肌肉麻木等症。

猜你喜欢

  • 小儿脓血痢

    病证名,出《太平圣惠方》第九十三卷。痢疾脓血相杂,为湿热毒气内侵所致,因毒气化热,热迫血行,渗出大肠,与肠间津液相搏,积热蕴结,血化为脓,故利下脓血相杂,里急后重。治宜清肠和血,用芍药汤或香连丸加水杨

  • 金铭

    【介绍】:清代医家。字子弁,金山卫城(今属上海市)人,从名医秦景明门下,尽得其传,治验颇众,撰有《药能》一书,未见刊行。其孙金学谦,字有禄,继承其业。

  • 喉白阐微

    书名。1卷。清·郑梅涧撰。刊于1797年。本书根据作者的多年临床治疗心得,对白喉的辨证论治、药用宜忌、药性、常用验方等都作了比较概括的论述。1956年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排印本。

  • 黄帝逸典

    书名。又名《轩辕逸典》。清代著作,不著撰人。本书专论痘疹,托名唐·蓝采和注释。内容分为原痘、格三(指治痘的三个阶段),脏腑、传经、发热、报痘、点论、胀论等8篇。主要论述痘疹病理,未载医方。据“蓝采和序

  • 阳蹻穴

    经穴别名。①指申脉。《素问·气穴论》:“阴阳蹻四穴。”王冰注:“……阳蹻穴是谓申脉。”②指跗阳。《素问·气府论》王冰注:“阳蹻一,谓跗阳穴也。”

  • 试效要方并论

    医方著作。1卷。明·彭用光撰。刊于1549年。首为养真论、居家论、保调论、饮食论、男女论、戒攻补等六篇医论。以下分为延年益寿、事亲、种子、妇人小儿及头痛、面、鼻、耳、眼目、心痛、腰痛等45门,录各科医

  • 仲景论十二脉

    仲景论十二种脉象。即纵、横、逆、顺、反、覆、高、章、纲、、卑、损。《诊家正眼》:“《内经》十二,仲景十二,凡得二十四脉,未尝非辨证之旨诀,而世皆置若罔闻,则有于司命之职矣。”

  • 痰淋

    病名。见《医碥·淋》。多由痰气郁结,湿痰渗注而成。用七气汤、青州白丸子、渗湿汤等方。如因膏粱太过,食积成痰,流注成淋者,宜尿浸山楂、川连、丹皮、海浮石、玄明粉之类。参见淋条。

  • 针方六集

    针灸丛书。6卷。明·吴昆撰。刊于1618年。卷1《神照集》,论经脉流注经穴及奇穴;卷2《开蒙集》,载《窦太师标幽赋》(吴注)、八法针方(八穴)、五门针方(十二经井、荥、俞、经、合),及十二经补母泻子法

  • 清气

    ①水谷精华的轻清部分。《灵枢·动输》:“胃为五脏六腑之海,其清气上注于肺。”②即清气分热。见该条。《温热论》:“到气才可清气。”③秋令清肃之气。《素问·五常政大论》:“秋气劲切,甚则肃杀,清气大至,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