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剖学同名骨。每足五根,与趾骨构成跖趾关节。
类书名。是《古今图书集成》的一部分。520卷。清·蒋廷锡等编纂,刊于1723年。本书辑录自《内经》到清初的医学文献100余种,分类编纂,包括对古典医籍的注释,各科疾病的辨证论治,以及有关医学的艺文、记
书名。八卷。明·薛己撰。刊于1528年。书中主要记述了作者治疗肿疡、溃疡、发背、脑疽、肺痈、肺痿、瘰疬、咽喉、杨梅疮等31类外科疾患的验案。于每类验案前简述该病的治疗原则,后附治疗方剂,文字简明,切于
即宣透膜原法,见该条。
《类证活人书》卷六方。紫菀、款冬花、杏仁霜各三两,知母、川贝母、茜根、薄荷末各二两,百药煎、粉草、海粉(飞净)各一两,诃子肉、儿茶各五钱。研极细末,炼白蜜和药,不拘时噙化。治火烁肺金,气失清化,致干咳
痰证之一。因火邪灼津,燥痰日久,气虚津枯,痰液粘结所致。以结于喉部为多见。《明医杂著·痰饮》:“喉中有物,咯不出,咽不下,此痰结也。”治宜散结化痰可用加味甘桔汤合清化丸。一名梅核气。参老痰条。亦有结于
①消散。《素问·阴阳别论》:“其传为索泽。”(喻肌肉枯槁无华)。《素问·调经论》:“邪气乃索。”《景岳全书·杂证谟》:“诸脏生气,因皆消索致败,其危立见。”②取,索取。《灵枢·热病》:“索皮于肺,不得
即清空膏,见该条。
病证名。小儿在夜间入睡后,突然惊醒,瞪目起坐,躁动不安,面露恐怖,有时喊叫,一般持续10余分钟,可隔数日或数十日发作一次,治宜安神镇惊。用琥珀抱龙丸。结合针刺内关、大椎等穴。
见《中药材手册》。为蟾蜍皮之别名,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