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爱字典>中医中药>中医百科>足针麻醉

足针麻醉

针刺麻醉法之一。是在足针疗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针刺麻醉方法。目前多用于眼部、口腔、颌面部、颈部手术。一般取对侧足底后1/3内侧“头”、“目”二穴;也可根据脏象学说选取相应穴位。操作方法参足针疗法条。

猜你喜欢

  • 屈曲漏

    病名。《外科大成》卷二:“为其管屈曲不直,难以下药至底也。”即管道走行弯曲的肛漏。

  • 赵兰亭

    【介绍】:清代医家。字延海。天台(原属浙江会稽)人。采集众说,收录秘方,辑成《伤科秘旨》一卷(1852年刻)。

  • 广西药用动物

    方药书。林吕何著。载动物药570多种,方剂1090多首。处方主要选自古医书、古本草书、民间单验方。1985年由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 学医便读

    书名。陆锦燧辑于1922年。本书辑录清代名医江涵暾、费伯雄、吴贞、薛承基等八家所编医学歌赋,包括脉诊、舌诊、伤寒辨证、药物及方剂等内容,供初学者习诵。

  • 十五络穴

    指十五络脉自经脉别出处的穴位。即列缺(肺)、偏历(大肠)、丰隆(胃)、公孙(脾)、通里(心)、支正(小肠)、飞扬(膀胱)、大钟(肾)、内关(心包)、外关(三焦)、光明(胆)、蠡沟(肝)、鸠尾(任脉)、

  • 阴阳刺

    即偶刺,见该条。

  • 女科证治准绳

    书名。《证治准绳》中的一种,又名《女科准绳》。5卷。明·王肯堂撰。本书主要以《校注妇人良方》为基础,广泛收集各家学说,对明以前妇科学成就作了较系统的整理。分为:治法总论、调经门、杂证门、胎前门及产后门

  • 虚羸痢

    病名。出施雯《盘珠集胎产证治》。古人对产后患痢,同时身体羸弱者,谓之虚羸痢。参见产后下利条。

  • 胃消

    病名。见《辨证录消渴门》。因胃火炽盛,津液干涸所致。主要症候为嘈杂易饥,大渴恣饮,饮一溲二。治宜滋阴泻火。用闭关止渴汤、止消汤等方。参见消渴、中消等条。

  • 吴澄

    【介绍】:清代医家。字鉴泉,号师朗。歙县(今安徽歙县)人。采集前人关于虚劳病的论述。编成《不居集》(1739年),是论述虚劳病较详备的专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