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爱字典>中医中药>中医百科>贲豚

贲豚

古病名。亦作奔豚贲肫,又称奔豚气。《难经·五十四难》:“肾之积,名贲豚,发于少腹,上至心下,若豚状,或上或下无时,久不已,令人喘逆骨痿少气。”《灵枢·邪气藏府病形》:“肾脉……微急为沉厥,奔豚。”《金匮要略·奔豚气病脉证治》:“奔豚病从少腹起上冲咽喉,发作欲死,复还止,皆从惊恐得之。”“奔豚,气上冲胸,腹痛往来寒热奔豚汤主之。”“发汗后,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至心,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主之。”“发汗后,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杂病源流犀烛·肾病源流》:“肾之积,曰奔豚……皆由肾虚,脾家湿邪下传客肾所致。”治宜补气健脾,辛温散结。选用奔豚丸增损五积丸。一说肾积与奔豚气两病不同。如《难经集注杨玄操注肾积条云:“此病状似豚而上冲心。又有奔豚气,此非积病也,名同而疾异焉。”

猜你喜欢

  • 大肠侧

    见大肠条。

  • 鸡脚骨

    见《浙江民间草药》。为白马骨之别名,详该条。

  • 小儿瘥后劳复

    病证名。指小儿大病瘥后因劳倦而复发,见《婴童百问》。如劳复而寒热往来,胸胁满痛,呕吐烦渴者,宜小柴胡汤和解表里。

  • 域中

    见彧中条。

  • 儿嗜灯花

    见《本草纲目》。即拗哭,详该条。

  • 指整个口腔,包括口唇、舌、齿、腭等。下连气管、食道。口是饮食物摄入的门户,为脾之外窍,脾胃功能调和,则口食知味,唾液分泌正常。《灵枢·脉度》:“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能知五谷矣。”口唇、舌与喉咙、会厌等

  • 山鸡条子

    见《东北药用植物志》。为鬼箭羽之别名,详该条。

  • 小儿丹毒

    病名,出《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二。《诸病源候论·小儿杂病诸候》较为全面地列举了各种小儿丹毒,此后历代文献沿袭引用并加以发展,其名称计有:胎热丹毒、赤游风、胎毒发丹、滞热丹毒、食滞丹毒、伤食发丹、赤丹、

  • 孔穴

    即腧穴。晋·皇甫谧撰《针灸甲乙经》,称引《明堂孔穴针灸治要》;后《备急千金要方》又载:“凡孔穴在身,皆是脏腑荣卫血脉流通,表里往来,各有所主。”参见腧穴条。

  • 泻白益元散

    《症因脉治》卷二方。桑白皮、地骨皮、甘草。水煎,调益元散服。治伤暑咳嗽,身痛口渴,外反恶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