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爱字典>中医中药>中药材>苘麻

苘麻

《中药大辞典》:苘麻

药材名称苘麻

拼音Qǐnɡ Má

出处《唐本草》

来源锦葵科植物苘麻全草

原形态苘麻,又名:白麻(《纲目》),青麻、野苎麻八角乌、孔麻。

一年生草本,高1~2米,栽培的可达3~4米。茎直立,具软毛。叶互生,圆心形,直径7~18厘米,先端尖,基部心形,边缘具圆齿,两面密生柔毛;叶柄长8~18厘米。花单生于叶腋;花梗长0.8~2.5厘米,粗壮;花萼绿色,下部呈管状,上部5裂,裂片圆卵形,先端尖锐;花瓣5;黄色,较萼稍长,瓣上具明显脉纹;雄蕊简甚短;心皮15~20,长1~1.5厘米,顶端平截,轮状排列,密被软毛,各心皮有扩展、被毛的长芒2枚。蒴果成熟后裂开;种子肾形、褐色,具微毛。花期7~8月。果期9~10月。

生境分部常见于路旁、田野、荒地、堤岸上,或栽培。分布全国各地。

化学成分地上部分含芸香甙0.2%。

性味《上海常用中草药》:"全草:苦,平。"

功能主治①《福建民间草药》:"叶:治痈疽肿毒。"

②《上海常用中草药》:"全草:解毒,祛风。治痢疾,中耳炎,耳鸣,耳聋,关节酸痛。"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0.3~1两。外用:捣敷。

复方治痈疽肿毒:苘麻鲜叶和蜜捣敷。如漫肿无头者,取鲜叶和红糖捣敷,内服子实一枚,日服二次。(《福建民间草药》)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苘麻

药材名称苘麻

拼音Qǐnɡ Má

英文名Herb of Chingma Abutilon, Herb of Piemarker

别名白麻、青麻、野棉花、叶生毛、磨盘单、车轮草、点圆子单、馒头姆、孔麻、磨仔盾、毛盾草、野火麻、野芝麻、紫青、绿箐、野苘、野麻、鬼馒头草、金盘银盏。

出处出自《唐本草》。

本草纲目》:苘麻,今之白麻也,多生卑湿处,人亦种之。叶大如桐叶,团而有尖,六、七月开黄花,结实如半磨形,有齿,嫩青,老黑,中子扁黑,状如黄葵子,其茎轻虚洁白,北人取皮作麻。其嫩子。小儿亦食之。

来源药材基源:为锦葵科植物苘麻的全草或叶。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Abutilon theophrasti Medic. [A.avicennae Gaertn.]

采收和储藏:夏季采收,鲜用呀晒干。

原形态苘麻 一年生亚灌木状草本,高达1-2m。茎枝被柔毛。叶互生;叶柄长3-12cm,被星状细柔毛;托叶早落;叶片圆心形,长5-10cm,先端长渐尖,基部心形,两面均被星状柔毛,边缘具细圆锯齿。花单生于叶腋,花梗长1-3cm,被柔毛,近顶端具节;花萼杯状,密被短绒毛,裂片5,卵形,长约6mm;花黄色,花瓣倒卵形,长约1cm;雄蕊柱平滑无毛;心皮15-20,长1-1.5cm,先端平截,具扩展、被毛的长芒2,排列成轮状,密被软毛。蒴果半球形,直径约2cm,长约1.2cm,分果丬15-20,被粗毛,顶端具长芒2。种子肾形,褐色,被星状柔毛。花期7-8月。

生境分部常见路旁、荒地和田野间。我国除青藏高原不产外,其他各地均产,东北各地也有栽培。

化学成分叶含芸香甙(rutin)。

性味苦;平

归经脾;胃经

功能主治清热利湿;解毒开窍。主痢疾;中耳炎;耳鸣;耳聋;睾丸炎;化脓性扁桃体炎;痈疽肿毒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0-30g。外用:适量,捣敷。

各家论述1.《福建民间草药》:叶:治痈疽肿毒。

2.《上海常用中草药》:全草:解毒,祛风。治痢疾,中耳炎,耳鸣,耳聋,关节酸痛。

摘录《中华本草》

猜你喜欢

  • 黑阳参

    《中药大辞典》:黑阳参药材名称黑阳参拼音Hēi Yánɡ Shēn别名黑元参(《滇南本草》),白紫草、牛舌头菜(《云南中草药》),土玄参(《云南经济植物》)。出处《滇南本草》来源为紫草科植物

  • 山莓

    药材名称山莓拼音Shān Méi别名三月泡[湖南、四川]、五月泡[广东]、刺葫芦、吊杆泡、薅秧泡、黄莓、大麦泡、猪母泡、高脚泡来源为蔷薇科悬钩子属植物山莓Rubus corchorifolius L.

  • 翼首草

    《全国中草药汇编》:翼首草药材名称翼首草拼音Yì Shǒu Cǎo别名棒子头、狮子草来源川续断科翼首花属植物匙叶翼首花Pterocephalus hookeri (Clarke)Hoeck,

  • 羊角藤

    《全国中草药汇编》:羊角藤药材名称羊角藤拼音Yánɡ Jiǎo Ténɡ别名乌苑藤、巴戟天[福建]来源茜草科巴戟天(羊角藤)属植物羊角藤Morinda umbellata L.,以

  • 铁杆地柏枝

    《全国中草药汇编》:铁杆地柏枝药材名称铁杆地柏枝拼音Tiě Gǎn Dì Bǎi Zhī别名地柏枝[陕西]、一柱香来源蕨类铁角蕨科铁角蕨属植物北京铁角蕨Asplenium pekinense

  • 金刚口摆

    《中药大辞典》:金刚口摆药材名称金刚口摆拼音Jīn Gānɡ Kǒu Bǎi别名黄栀子出处《贵州草药》来源为海桐科植物狭叶海桐的果实或全草。秋季采收。原形态常绿灌木,高1~2米,全体无毛。叶散生或聚生

  • 鹈鹕油

    药材名称鹈鹕油拼音Tí Hú Yóu别名斑嘴鹈鹕、淘鹅油来源鹈形目鹈鹕科斑嘴鹈鹕Pelecanus roseus Gmelin,以脂肪入药。生境分部我国北部地区,冬季迁南

  • 水百合

    《中药大辞典》:水百合药材名称水百合拼音Shuǐ Bǎi Hé出处《贵州民间药物》来源为百合科植物荞麦叶贝母的鳞茎。春、夏季采收。原形态荞麦叶贝母,又名:喇叭、山丹。多年生草本,高50~10

  • 苍耳囊虫

    药材名称苍耳囊虫拼音Cānɡ ěr Nánɡ Chónɡ别名麻虫(《圣济总录》),苍耳虫(《纲目》)。出处《纲目》来源为寄居于菊科植物苍耳茎中的一种昆虫的幼虫。夏、秋间,寻觅苍耳草

  • 苦苣苔

    药材名称苦苣苔拼音Kǔ Jù Tái英文名Common Conandron别名锯齿三七、一张白、岩菜、水鳖草出处始载于《中国高等植物图鉴》。来源药材基源:为苦苣苔科植物苦苣苔的全草。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