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爱字典>中医中药>中医百科>胃风

胃风

病名。①指风邪中于胃者。以腹胀泄下、多汗恶风为特征。《素问·风论》:“胃风之状,颈多汗,恶风,食饮不下,鬲塞不通,腹善满,失衣则胀;食寒则泄,诊形瘦而腹大。”治宜祛风散寒,温中理气。《圣济总录·胃风》:“治胃风颈项多汗恶风,饮食不下,膈塞不通,腹善满,失衣则膜胀,食寒则泄,形瘦而腹大,豆蔻丸方。”又:“治胃风腹胀,飧泄下痢,白术丸方。”《宣明论方·诸证门》:“胃风汤,治风冷乘虚入客肠胃,水谷不化,肠胁虚满,痛及肠胃泄毒或下瘀血。”②指胃中积热而生风者。以呕吐为主症。《赤水玄珠·呕吐哕门》:“胃风之症,治呕愈呕者是也,……此皆好食甘甜之物,膏粱之味,积久成热,因而生风,非一朝一夕之故也。”

猜你喜欢

  • 鼠疫汇编

    见鼠疫约编条。

  • 罗赤诚

    【介绍】:见罗周彦条。

  • 妊娠外感灰黑舌

    孕妇外感舌见灰黑。胎多难固。若面赤而舌灰黑,急用泻下以救其母,若面赤而舌微黑,仍须兼保胎,若面舌俱黑,则母子俱危(见《伤寒舌鑑》)。

  • 张总管

    【介绍】:宋代针灸医生。履贯不详。精通针灸术。据载徒弟为病妇刺足外踝,针滞留不出,张另刺手腕某穴,针刚进而外踝滞针即出。

  • 火泄

    病证名。又称火泻、热泄。《证治汇补·泄泻》:“火泄者,暴注下迫,焦黄秽臭。”《杂病源流犀烛·泄泻源流》:“又有火泄,即热泄。脉数实,腹痛肠鸣,口干喜冷烦渴,小便赤涩,后重如滞,泻水,痛一阵,泻一阵,泻

  • 恶气

    ①病邪。泛指六淫或疫疠之气。《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恶气不发,风雨不节,白露不下,则菀槁不荣。”②由于气血阻滞而产生瘀浊的一种病理性产物。《灵枢·水胀》:“癖而内著,恶气乃起。”

  • 冲和补气汤

    《杂病源流犀烛·六淫门》卷十三方。黄芪二钱,苍术、陈皮各一钱半,人参、白术、白芍药、猪苓、泽泻各一钱,羌活七分,升麻、甘草各五分,当归、独活、黄柏各三分,柴胡、神曲、木香、麻黄、草豆蔻、黄连各二分。为

  • 猴草

    见《福建民间草药》。为老鸦糊之别名,详该条。

  • 刘紫谷

    【介绍】:参见刘默条。

  • 馤(ǎi 矮)塘医话

    书名。1卷。书末有补编2卷,名曰《医谈录》。清·张鲁峰撰于1851年。内容以论述有关内科杂病证治心得体会为重点。补编则以医论为主,包括有关温热病、舌诊、崩漏及妇女湿温病等内容。现有《中国医学大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