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名。生于胁部的疽。出《刘涓子鬼遗方》卷一。证治参见肋疽条。
病证名。见元·朱震亨《幼科全书》。由乳食不消,伏结于内,致成癖块而引起的发热。症见癖块结于胁下,按之则痛,发热不规则,或伴有腹胀、呕吐。治宜疏肝和胃。用四逆散合温胆汤加鳖甲,或配合服疏肝理脾丸。
病名。《银海精微》:“小儿疳伤眼目,疼痛羞明不开,乌睛上青翳如黑珠子,或白膜遮睛。”即小儿疳眼,详该条。
为灰藋之别名,详该条。
病证名。见《医学入门》。即瞳神散大。详该条。
①《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六方。黄芪、陈皮各半两。为末,每服三钱,用大麻仁一合研烂,以水投取浆水一盏,滤去滓,于银器内煎,后有乳起,入白蜜一大匙,再煎令沸,调药末,空腹,食前服。治老人虚秘。②《圣济总录
见《本草纲目》。为密陀僧之别名,详该条。
出《难经·三十五难》。即胆。因胆所贮藏的胆汁清而不浊,故名。
见温疫论条。
病名。出《疡科心得集》卷上。即人中疔。见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