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爱字典>中医中药>中药材>糯米藤

糯米藤

《中药大辞典》:糯米藤

药材名称糯米藤

拼音Nuò Mǐ Ténɡ

别名捆仙绳(《天宝本草》),糯米菜(《峨嵋药植》),糯米草、米浆藤(《贵州民间方药集》),生扯拢、筲箕藤(《民间常用草药汇编》),铁箍蔓草(《贵阳民间药草》),玄麻根(《四川中药志》),红米藤、红饭藤(《浙江民间常用草药》),雾水葛、自消散、铁节草(《广西中草药》),小铁箍、小粘药、红头带(《云南中草药》),红石薯、猪仔菜、贯线草(《福建中草药》),土加藤(《云南中草药选》)。

出处《贵州民间方药集》

来源荨麻科植物糯米带根全草。全年可采。

原形态糯米团,又名:蔓薴麻。

多年生草本,直立或斜倾,或下部卧地而顶部上伸,通常有刚毛。主根粗肥,圆锥形。叶对生,卵圆形或椭圆状披针形,长3.5~7厘米,宽1~2厘米,先端钝尖或渐尖,基部圆形至近心形,全缘,基脉3出,网脉在叶背者明显,有刚毛,上面粗糙,或有刚毛;无柄或有短柄;托叶阔卵形。花小,单性,雌雄同株,簇生于叶腋,黄绿色;雄花被裂片3~5,在蕾中镊合状排列,裂片急内弯,背部有横折,形成一环,环上有刚毛,雄蕊5;雌花花萼筒状,柱头钻形,瘦果阔卵形,先端尖,纵棱突起,黑色,光滑。花期7~8月。

生境分部生于溪谷林下阴湿处,山麓水沟边。分布江苏、浙江、安徽、湖南、四川、云南、贵州、广东、广西等地。产于四川、贵州、浙江等地。

性状干燥带根全草,根粗壮,肉质,圆锥形,有支根;表面浅红棕色;不易折断,断面略粗糙,呈浅棕黄色。茎黄褐色。叶多破碎,暗绿色,粗糙有毛。气微、味淡。

性味甘苦,凉。

①《贵阳民间药草》:"酸辛,寒,无毒。"

②《四川中药产》:"性平,味淡,无毒。"

③《福建中草药》:"甘微苦,凉。"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健脾,止血。治疗疮,痈肿,瘰疬,痢疾,妇女白带,小儿疳积,吐血,外伤出血。

①《天宝本草》:"治跌打伤,痒疬,诸疮痈疽发背。"

②《峨嵋药植》:"根:捣烂,敷治刀枪伤。"

③《贵州民间方药檠》:"补虚,催乳。"

④《民间常用草药汇编》:"增血液,健脾胃,固中养血。炖肉内服治心脏衰弱。"

⑤《四川中药志》:"健脾补肾。治乳炎及小儿疳积。"

⑥《贵州草药》:"清热解毒,健脾消积,止血。治疔疮,九子疡,小儿食积胀满,外伤出血。"

⑦《云南中草药》:"接骨生肌,消炎止泻。治痢疾,痛经。"

⑧《福建中草药》;"清热凉血,消肿解毒。治吐血,湿热白带,对口疮,跌打肿痛。"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2~5钱(鲜者1~3两);或炖肉。外用:捣敷。

复方①治湿热白带:鲜蔓薴麻全草一至二两,水煎服。(《福建中草药》)

②治小儿积食胀满:糯米藤根一两,煨水服。(《贵州草药》)

③治血管神经性水肿:糯米团鲜根,加食盐捣烂外敷局部,四至六小时换药一次。(《单方验方调查资料选编》)

④治痈疮脓肿:雾水葛适量捣烂,初起者加食盐少许调敷;已成脓者加黄糖调敷。(《广西中草药》)

⑤治下肢慢性溃疡:雾水葛三角泡、桉树叶各适量。捣烂敷患处。(《广西中草药》)

⑥治对口疮:鲜蔓薴麻叶捣烂敷患处。(《福建中草药》)

⑦治痢疾,痛经:糯米草二至三钱,水煎服。(《云南中草药》)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糯米藤

药材名称糯米藤

拼音Nuò Mǐ Ténɡ

别名捆仙绳、糯米莱、糯米草、米浆藤、生扯拢、筲箕藤、铁箍蔓草、玄麻根、红米藤、红饭藤、雾水葛、自消散、铁节草、土加藤、蔓苎麻根、红石薯、猪仔菜、贯线草、小铁箍、小粘药、红头带、九股牛、小拔毒散、意心藤

出处出自《贵州民间方药集》

来源药材基源:为荨麻科植物糯米团的带根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Gonostegia hirta(Bl.)Miq.[Urtica hirtaBl.;Memorialis hirta(Bl.)Wedd.]

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收,鲜用或晒干。

原形态多年生草本。茎基部伏卧,长达1m左右,通常分枝,有短柔毛。叶对生;有短柄或无柄;叶片狭卵形、披针形或卵形,长3-11.5cm,宽1.2-2.5cm,先端渐尖或长渐尖,基部浅心形,全缘,无毛或疏生短毛,上面稍粗糙;基生脉3条。花小,单性雌雄同株,簇生于叶腋,淡绿色;雄花有细柄,花蕾近陀螺形,上面截形,花被片5,长约2mm,雄蕊5,对生;雌花近无梗,花被结合成筒形,上缘被白色短毛,内有雌蕊1,柱头丝状,脱落性。瘦果卵形,长约1mm,先端尖锐,暗绿或黑色,有光泽,约有10条细纵肋。花期8-9月,果期9-10月。

生境分部生态环境:生于溪谷林下阴湿处,山麓水沟边。

资源分布:分布于陕西、江苏、安徽、浙江、福建、河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西藏等地。

栽培生物学特性 对气候、土壤适应性较强,土壤以较湿润、肥沃的夹砂土较好。

栽培技术 用种子繁殖。四川地区于3~4月播种。整地后,开1.3m宽的畦,按行株距各约26cm开穴,深约7cm,要穴大底平。施人畜粪水后,每1hm2用种子7.5kg,与草木灰、人畜粪水拌匀撒穴里。

田间管理 苗高7~10cm时匀苗、补苗,每穴有苗4~5株,并除草、追肥1次。在6月、8月、11月各再中除、追肥1次。以后每年出苗时和5月、11月各中除、追肥1次。肥料春夏以人畜粪水为主,冬季施土杂肥。

性状药材鉴别 性状鉴别 干燥带根全草,根粗壮,肉质,圆锥形,有支根;表面浅红棕色;不易折断,断面略粗糙,呈浅棕黄色。茎黄褐色。叶多破碎,暗绿色,粗糙有毛,润湿展平后,3条基脉明显,背面网脉明显。有时可见簇生的花或瘦果,果实卵形,顶端尖,约具10条细纵棱。气微,味淡。

性味甘;微苦;性凉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健脾消积;利湿消肿;散瘀止血。主乳痈;肿毒;痢疾;消化不良;食积腹痛;甙积;带下;水肿;小便不利;痛经;跌打损伤;咳血;吐血;外伤出血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0~30g,鲜品加倍。外用:适量,捣敷。

复方①洽湿热白带:鲜蔓芋麻全草一至二两,水煎服。(《福建中草药》)②治小儿积食胀满:糯米藤根一两,煨水服,(《贵州草药》)③治血管神经性水肿:糯米团鲜根,加食盐捣烂外敷局部,四至六小时换药一次。(《单方验方调查资料选编》)④治痈疮脓肿:雾水葛适量捣烂,初起者加食盐少许调敷;已成脓者加黄糖调敷。(《广西中草药》)⑤治下肢慢性溃疡:雾水葛三角泡、按树叶各适量,捣烂敷患处。(《广西中草药》)⑥治对口疮:鲜蔓芋麻叶捣烂敷患处。(《福建中草药》)⑦治痢疾,痛经:糯米草二至三钱,水煎服。(《云南中草药》)

各家论述1.《天宝本草》:治跌打伤,痒疬,诸疮痈疽发背。

2.《峨嵋药植》:根:捣烂,敷洽刀枪伤。

3.《贵州民间方药集》补虚,催乳。

4.《民间常用单药汇编》增血液,健脾胃,固中养血。炖肉内服治心脏衰弱。

5.《四川中药志》健脾补肾。治乳炎及小儿疳积。

6.《贵州草药》:清热解毒,健脾消积,止血,治疗疮,九子疡,小儿食积胀满,外伤出血。

7.《云南中草药》接骨生肌,消炎止泻。治痢疾,痛经。

8.《福建中草药》清热凉血,消肿解毒。治吐血,湿热白带,对口疮,跌打肿痛。

摘录《中华本草》

猜你喜欢

  • 巴戟天

    《中国药典》:巴戟天药材名称巴戟天拼音Bā Jǐ Tiān英文名RADIX MORINDAE OFFICINALIS别名鸡肠风、鸡眼藤、黑藤钻、兔仔肠、三角藤、糠藤来源本品为茜草科植物巴戟天Morin

  • 蝗虫

    药材名称蝗虫拼音Huánɡ Chónɡ别名飞蝗、飞蛩、蝗蝻来源昆虫纲直翅目蝗科飞蝗Locusta migratoria L.,以全虫入药。生境分部华北偶有发现。性味咸,平。功能主治

  • 肥皂荚

    《全国中草药汇编》:肥皂荚药材名称肥皂荚拼音Féi Zào Jiá别名肉皂荚、肥猪子来源豆科肥皂荚属植物肥皂荚Gymnocladus chinensis Baill.,以

  • 芦荟花

    《中药大辞典》:芦荟花药材名称芦荟花拼音Lú Huì Huā出处《岭南采药录》来源为百合科植物斑纹芦荟的花。功能主治治咳嗽,吐血,白浊。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2钱。外用:煎水洗。

  • 乌饭树

    药材名称乌饭树别名沙沙面、零丁子、南烛子来源杜鹃花科乌饭树Vaccinium bracteatum Thunb.,以根、果入药。生境分部江西、湖南、广东、广西。化学成分树皮含鞣质;花含乌索酸、荭草素、

  • 白龙穿彩

    《全国中草药汇编》:白龙穿彩药材名称白龙穿彩别名白龙串彩、白龙苍、白龙昌菜、白花益母草、脓疮草来源唇形科盘泽草属植物白龙穿彩Panzeria alashanica Kupr.,以全草入药。夏季花未开或

  • 人参叶

    《中国药典》:人参叶药材名称人参叶拼音Rén Shēn Yè来源本品为五加科植物人参Panax ginseng C. A. Mey.的干燥叶。秋季采收,晾干或烘干。性状本品常扎成小

  • 泡桐花

    《中药大辞典》:泡桐花药材名称泡桐花拼音Pào Tónɡ Huā出处《河南中草药手册》来源为玄参科植物泡桐或毛泡桐的花。功能主治治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肺炎,急性扁桃体炎,菌痢,急性

  • 水香柴

    《全国中草药汇编》:水香柴药材名称水香柴别名贵州金丝桃、上天梯、刘寄奴来源金丝桃科水香柴Hypericum kouytchouense Levl.,以根、种子入药。生境分部贵州。性味辛、甘,寒。功能主

  • 水红木根

    药材名称水红木根拼音Shuǐ Hónɡ Mù Gēn来源药材基源:为忍冬科物水红木的根。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Viburnum cylindricum Buch.-Ham. Ex D. Don.采收和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