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爱字典>中医中药>中医百科>痘疹良方

猜你喜欢

  • 膜(chēn 嗔)胀

    病证名。①胸膈胀满之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浊气在上,则生膜胀。”明·张景岳《类经》:“浊阴主降,阴滞于上而不能降,故为胀。”多由脾失健运,消化不良,气机阻滞所致。②即气胀。《金匮翼》卷四:“膜

  • 细米草

    见《中国药用植物志》。为半边莲之别名,详该条。

  • 银杏中毒

    病名。即白果中毒。详该条。

  • 妊娠咳嗽

    出《诸病源候论》卷四十二。即子嗽详该条。

  • 善饥

    证名。指容易饥饿。《素问·至真要大论》:“少阴之胜,心下热,善饥。”多因胃热所致,宜清泄胃火,养阴生津,可用生地八味汤、玉女煎等方。善饥常是消渴主症之一,参见该条。

  • 二花秧

    见《河南中药手册》。为忍冬藤之别名,详该条。

  • 心坎骨

    骨名。又名鸠尾骨。即胸骨剑突。《伤科汇纂》:“心骨一片,状如钱大,即心坎骨也。”参见鸠尾骨条。

  • 董汲医学论著三种

    丛书名。系宋代董汲所撰《脚气治法总要》、《小儿斑疹备急方论》、《旅舍备要方》三书的合刊本。现有1958年商务印书馆排印本。

  • 大义

    宋代太医局考试医生的制度之一。用以考查其对人体解剖、脏腑之源等理论的掌握情况。即今之解剖、生理学考试。

  • 通睛

    病证名。出元·危亦林《世医得效方》。又名斗鸡眼、斗睛。多见于小儿。由惊风后遗,或受猛烈震荡所致。一眼或双眼黑珠相对呆定于眦侧,瞻东反西,顾左反右,若振掉头脑,则睛方转。治宜化痰通络为主;结合针刺睛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