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气中六气的变化之一。《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太阴所至为濡化。”指太阴之气司天则湿气敷布,万物泽润。
出《本草图经》。即马蔺子,详该条。
《证治准绳》卷二方。黄芪(去芦)、当归(酒洗)、川芎、麻黄(去根节)、甘草(生用)、芍药、人参(去芦)、罂粟壳(蜜炒)各一两,乳香(另研)、没药(另研)各五钱,陈皮一两。为细末,每服三钱,水一盏,煎至
证候名。《千金要方》:“右手寸口气口以前脉阴实者,手太阴经也。病苦肺胀,汗出若露,上气喘逆,咽中塞,如欲呕状,名曰肺实热也。”
病名。指痨瘵一类疾患。又称肺虫病。《血证论》卷五:“面色乍赤乍白,乍青乍黄,唇口生疮,声嗄咽痒,烦梦不宁,遗精白浊,发焦舌燥,寒热盗汗,口出秽气,不知香味,喜见人过,常怀忿怒,梦见亡先,惊悸咳逆,或腹
病证名,指小儿因心经受病而悸动不安。《活幼心书》:“小儿心悸不常,及遍身肿痛,或手足不随,此为惊瘫候也。”其病多因心经热盛,火热扰动心神所致,《幼幼新书》卷八:“心膈邪热,神志不宁,惊渴悸烦,夜不安卧
经外奇穴名。《太平圣惠方》:“小儿龟胸……灸两乳前各一寸半上二行,三骨罅间六处,各三壮。”近代《腧穴学概论》列作奇穴,名小儿龟胸。位于前胸第二、三、四肋间隙,距前正中线2.5寸处,两侧共6穴,主治小儿
病名。见《中国医学大辞典》。即鳅疽。见该条。证治见指疗条。
病名。见《伤科大成》。即髋关节脱臼。详胯骨出条。
病证名。见《丹溪心法》。又作疰夏。因其发病每于夏令,故名。为小儿脾胃虚弱,又遇长夏润溽之气,感受湿热而致。《证治准绳·幼科》:“肢体怠惰不收,两脚痿弱,嗜卧发热,精神不足,饮食少思,口中无味,呼吸短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