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名。即反花疮。详该条。
痧证之一。①指痧证腹痛而手足暖者。《杂病源流犀烛·痧胀源流》:“阳痧,腹痛而手足暖者是也,出血即安。或因郁气不通之故。”宜荆芥汤。②指热毒郁结之痧。《痧症度针》卷上:“阳痧,即热毒郁结之痧,多因冒暑耕
病证名。即蛔虫病儿感染痧毒而致吐蛔之证。小儿素患蛔虫病,因痧毒入胃,胃必热胀,热胀之极,蛔不能存,因而上涌,乘吐而出。此与伤寒吐蛔,伏阴在内者不同。宜用消毒三棱针刺腿弯、臂弯痧筋上,流出紫黑毒血;另用
书名。4卷。清·郑奋扬撰。刊于1901年。本书是鉴定药物真伪的专著。内容主要对于110种药物的名称、形、色、气味,进行了较详细的辨析,1930年曹炳章又在本书基础上通过实地调查和对勘,进行了整理和补注
【介绍】:见余纲条。
《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卷六十四方。蜜蜂二十一个,蛇蜕七分半,蜈蚣二条,香油四两。将药入油内,用文武火炸枯,捞去渣,入铅粉二两,桑枝急搅,候冷收贮,七日后用纸摊贴患处。治瘰疬已溃。
【生卒】:十二世纪中期【介绍】:宋代医家。宁海(今浙江宁海)人。任桐城(今属安徽)县尉时,因见当地巫术盛行,不信医药,曾发动医家主持编校医书,撰成《伤寒救俗方》一书,在普及医药方面起了一定作用。
即耳垂。形容耳垂之垂下如珠状,故名。
病证名。指外感头痛。《内外伤辨·辨头痛》:“外证头痛常常有之,直须传入里实方罢。”详外感头痛条。
①指小儿按摩法。心禅《一得集·推摩法论》:“推摩法……按病推之。……其法以手五指分主五脏,指尖属脏;本节属府。热清寒温,实泻虚补,分顺推逆,推左旋右,旋右推左,以定温清补泻之法,俱有下数,或三百或五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