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性医书。8卷。清·罗美辑。刊于1675年。作者收辑元至清代医家医论、治法、治验,分门别类整理而成。卷1医论集,以阐述医理为主;卷2脉要集;卷3~8病能集,以内科杂证为主,兼及妇科及五官科、外科。纲
病名。出《丹溪心法》卷四。指睾丸肿大,坚硬麻木的病症。多由下焦感受寒湿而致。《育婴秘诀》:“卵肿不痛者,此湿也,又名木肾。”治宜软坚利气。用金茱丸(《幼科准绳》:金铃子、吴茱萸)或用瓜蒌连皮带子、荜拔
见《广东中医》4(1):40,1959。为茶子饼之别名,详该条。
证名。指四肢麻木不知痛痒。见《外台秘要》卷十四。多由气血虚弱,或痰湿阻滞经络所致。详手足不仁条。
眼科病名。指圆翳内障之“色白而长形如半月,名半月障”(清·顾锡《银海指南》卷二)。详圆翳内障条。
病证名。亦作玉粒分精。《证治准绳。杂病》:“此证或生于睥,或生于气轮。生于气轮者,金火亢承之证,燥热为重;生于睥者,湿热为重,由土之燥滞。其形圆小而颗坚,色淡黄或白肉色。当辨其所生部份而治之,故曰玉粒
证名。指目视昏矇不清。多由阳明腑热炽盛,邪热上蒸所致。《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伤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无表里证,大便难,身微热者,此为实也,急下之,宜大承气汤。”《伤寒论本义》:“其目
证名。见《丹溪心法附余》卷十一。指膈以上蕴热所致的衄血。《证治要诀·诸血门》:“上膈极热而衄者,金沸草散去麻黄、半夏,加茅花如荆芥数。”《张氏医通·衄血》:“六脉俱大,按之空虚,心动面赤,善惊上热,乃
病名。出《医宗金鉴》卷八十八。即下颌骨骨折。因跌扑碰撞所伤,腮唇肿痛,下颌骨振动虚浮,进食困难;重者闭目神昏,心悸神乱,气弱体软。治宜手法整复,外贴万灵膏,用布兜缚顶上;内服大活络丹,齿伤者可搽固齿散
见《四川中药志》。为铜锤玉带草之别名,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