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证名。指失血后的发热。多因阴血亏耗,虚阳偏亢或阳气郁于血分不得发越所致。《证治汇补·发热》:“一切吐衄便血,产后崩漏,血虚不能配阳,阳亢发热者,治宜养血。然亦有阳虚而阴走者,不可徒事滋阴,所以有生血
【生卒】:十五世纪中叶【介绍】:明代医家。字世仁。浙江余姚人。精于医术,著有《本草权度》一书。
出《难经·四十二难》。脾有裹藏血液的功能。参见脾藏营条。
【介绍】:唐代道家。知医,善摄生,撰有《摄生录》3卷,已佚。
见《闽南民间草药》。为山甘草之别名,详该条。
即外症喉痈。详该条。
证名。由鼻窍窒塞,呼吸不利,气息出入通气欠佳之鼻窍而发出之声音。《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经外奇穴别名。出《针灸集成》。即长谷。见该条。
①病因之一。即热邪。详该条。②证候之一。指外邪引起的发热。
消瘦干燥之意。《灵枢·根结》:“皮肉宛膲而弱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