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爱字典>中医中药>中医百科>太阳腑病

太阳腑病

病证名。亦称太阳腑证。为太阳经邪热不解,内犯膀胱所致。有蓄水与蓄血之分。《伤寒溯源集·中风失治》:“太阳者,膀胱之经也。……太阳之经邪不解而内犯膀胱,则下焦不蒸而气液不得上腾。”《伤寒论辨证广注·太阳病》:“太阳之邪传里,膀胱府病,水气上逆而作渴也,故宜五苓散。”《注解伤寒论》卷三:“太阳经邪热不解,随经入府,为热结膀胱,……太阳多热,热在膀胱,必与血相搏。”《伤寒辨证》卷四:“小腹急者,邪在下焦也。大便黑者,瘀血渍之也。小便利者,血病而气不病也。”《伤寒医诀串解》卷一:“何谓太阳腑证?曰表邪不去,必入于里,膀胱为表中之里也,有蓄水、蓄血之辨。太阳证,其人口渴烦躁不得眠,脉浮,小便不利,水入即吐,为膀胱蓄水证,宜五苓散。太阳证,其人如狂,小腹硬满,小便自利,脉沉,为膀胱蓄血证,宜桃仁承气汤。”亦有以蓄血为瘀血蓄于下焦,不在膀胱,为伤寒兼证。《医学心悟》卷二:“伤寒兼症者,非传经六经之正病,……蓄血者,瘀血蓄于下焦也。”详伤寒蓄水证伤寒蓄血证条。

猜你喜欢

  • 鱼子障

    病证名。见《审视瑶函》。属鱼子石榴证,详该条。

  • 产后瘫痪

    病证名。见高淑濂《胎产方案》。因产时去血过多,经脉空虚以致半身不遂,手足麻木不仁,拘挛不知痛痒。治宜补气养血。方用黄芪桂枝五物汤、补阳还五汤。切勿误认为风症,妄用祛风散血燥烈等药。

  • 夏脉如钩

    脉应四时之象。夏季阳气旺盛,万物成长,正常脉象亦呈现洪大,其势急升缓降,如洪水之来盛去衰。《素问·玉机真脏论》:“夏脉如钩……其气来盛去衰,故曰钩。”

  • 内疳

    病证名。疳疾的一种证型。出《小儿药证直诀》。指疳病时间长,病位在心、腹、胃、肠的症候。《证治准绳》:“小儿乳食,心腹虚胀,眼目涩痒,体热皮枯,肠胃不和,痢下五色,渐渐羸瘦,虫蚀肛肠,日月弥深,痢转不止

  • 重镇安神

    安神法之一。是使用金石重镇药或蚧类药治疗心神不安的方法。临床用于惊狂、失眠、怔忡、心悸等症。阴虚有热,心神烦乱,用朱砂安神丸;伤寒火逆证,惊狂、卧寐不安者,用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

  • 白余粮

    出《本草经集注》。为土茯苓之别名,详该条。

  • 胎前耳鸣

    病证名。见《竹林寺女科秘方》。即妊娠耳鸣。详该条。

  • 程原仲医案

    书名。6卷。明·程(原仲)撰于1621年。前附论原脉、审证、聆音、辨味等医论8篇,后附验方1卷。医案以内科为主,兼及妇科、儿科。叙案较详,辨证明晰,病因、病理分析颇有见地。治法除内服汤药外,间有用针灸

  • 温病学教学参考资料

    书名。南京中医学院编著。分上、下两篇,上篇介绍温病学说、温病与温疫、新感与伏邪以及辨证和治法;下篇列述春温、风温、暑温等多种温病的病因、症状、诊断和治法。全书收集资料较广泛,归纳亦较系统,主要用于教学

  • 肩髃

    ①泛指肩关节上方。《灵枢·经脉》:“其别者,上循臂,乘肩髃。”高士宗注:“髃骨之会,谓肩髃,乃肩臂相会之处。”②经穴名,代号LI15。出《针灸甲乙经》。别名中肩井、扁骨、偏骨、尚骨、偏肩、髃骨。属手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