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爱字典>中医中药>中医百科>太阳中风

太阳中风

病名。太阳经病之一,亦称太阳表虚证。中风是外感风邪之意,与猝然倒地、口眼斜的中风不同。太阳中风的特征是发热恶风,汗出脉缓。《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注解伤寒论》卷二:“风则伤卫,发热,汗出,恶风者,卫中风也。……以卫为阳,卫外者也,病则不能卫固其外,而皮腠疏,故汗出而恶风也。”《伤寒溯源集·中风正治》:“中风,风伤卫也。……感之则为中风矣。然非独春令为然也,四时皆有之,唯春时为当令耳。发热者,风邪客于卫而郁蒸也,汗出恶风者,风邪袭于毛孔卫气不能司其开阖之常,玄府不闭,故汗自出,腠理疏而不克任受风寒,故恶风也。”参见太阳病条。

猜你喜欢

  • 肉肓

    即膜原。《灵枢·胀论》:“此言陷于肉肓,而中气穴者也。”详膜原条。

  • 恶子

    见《产宝百问》。即恶阻。详该条。

  • 如宜方

    方书名。2卷。元·艾元英撰。撰年不详。卷1将病证等内容分为17类,包括头痛、咽喉、诸气、腰痛、心恙、补益、消渴、痈疽、肿病、脚气、失血、大便、小便、疮疥、妇人、小儿、杂病,每类均简述证候及其应用的方剂

  • 红果子

    见《中国药用植物志》。为山楂之别名,详该条。

  • 咽日

    即咽日气。见该条。

  • 润肺化痰

    化痰法之一。与润燥化痰同义。治疗燥痰的方法。由于外感温燥,或肺阴不足,虚火灼金,炼液为痰。症见咽喉干燥哽痛,呛咳痰稠难咯,舌红苔黄而干。用贝母、瓜蒌、沙参、麦冬、梨皮之类。

  • 中阳不振

    指中焦脾胃阳气虚弱,消化机能不振的病机。主要证候有胃纳呆滞、食少不化、呕吐、泄泻、四肢清冷、怠倦、面色萎黄、头晕、唇淡,舌胖嫩,苔厚浊,脉虚大等。治宜补中益气,醒脾暖胃。

  • 按摩麻醉

    即推拿麻醉。见该条。

  • 嗌痛

    证名。指咽部作痛,多由邪火上盛所致。《素问·缪刺论》:“邪客于足少阴之络,令人嗌痛,不可内食。”《赤水玄珠·咽喉门》:“嗌即咽之低处也。”又“盖病喉痹者,必兼咽嗌痛,病咽嗌痛不能兼喉痹也。”

  • 喜中

    类中风病证之一。喜则气缓。因暴喜伤阳,心神涣散,而引起的类中风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