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爱字典>中医中药>中医百科>坏病

坏病

病名。指伤寒病重证。可因治疗失当引起。《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辨少阳病脉证并治篇》:“若已吐、下、发汗、温针,谵语柴胡汤证罢,此为坏病。知犯何逆,以法治之。”《伤寒论条辨》卷一:“坏,言历遍诸治而犹不愈,则反复杂误之余,血气已惫坏,难以正名名也。”《医宗金鉴·订正伤寒论注·辨坏病脉证并治篇》:“坏病者,谓不当汗而汗,不当吐而吐,不当下而下,即当汗吐下而过甚,或当汗吐下而失时,皆为施治失宜,所以成坏病也。凡三阴三阳,若汗若吐若下若温针,火熏火熨火灸火劫等法致诸坏病者,有汗后亡阳眩冒振惕,魄汗不收,有下后虚中,结胸痞鞭,下利不止,有吐后烦乱腹满,有温针失血惊狂,甚至阳毒斑狂,阴躁欲死,神昏谵语,循衣摸床之类是也。”《伤寒辨证·伤寒坏病》:“大抵伤寒至于坏病,当作危证断之,不可卤莽造次,或温补,或和解,或攻下,宜详虚实轻重。若脉虚数,人羸弱,或见烦热口干、舌燥者,此为虚证,不可下,以人参三白汤,或小柴胡汤增损治之。若虚烦少气者,宜人参竹叶汤虚烦不得眠者,宜参胡温胆汤。若脉实邪盛,大柴胡汤亦可酌用。要在审察虚实而治之。”参伤寒、坏伤寒条。

猜你喜欢

  • 掌参

    见《宁夏中草药手册》。为手掌参之简称,详该条。

  • 四明医案

    书名。清·高鼓峰撰。刊于1725年。作者长期行医浙中,治病多效验。高氏辑录生平所治疑难病症28例,颇多独到的临床见解。本书收入《医宗己任编》中。

  • 五味之一。苦为火味,入通于心,故为心所主之味。《素问·宣明五气篇》:“苦入心。”苦味药物多入心经,有清心泻火作用,如黄连、莲子心等。同时,苦味药亦有燥湿及坚阴作用,如黄柏之类。故《内经》有“肾欲坚,急

  • 血分热毒

    ①热邪深陷血分的证候。表现为高热神昏、皮肤斑疹,或吐血、便血、衄血,舌色深绛或紫绛等症。多见于温热病热入血分、重症麻疹、猩红热、斑疹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病症。②泛指外科某些急性化脓性感染,表现为复

  • 狗尾巴子

    见《四川中药志》。为青葙子之别名,详该条。

  • 项背强

    亦称项脊强。指后项背脊间肌肉筋脉牵强板滞不适。见《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多由风冷乘袭足太阳经,或气血凝滞,脉络不和所致。治宜温散、通络等法。方用葛根汤、姜黄散、香苏散等。又因负重背脊外伤疼痛者,

  • 消痞化积

    用行气化瘀、消滞软坚以消除痞积的治法。如胁下肿块、坚实不移(多属肝脾肿大)或小儿疳积等病,均可采用此法。

  • 下极

    人体部位名。①指会阴深部。《难经·二十八难》:“督脉者,起于下极之俞。”滑伯仁注“纂内深处为下极”。②指长强穴。杨玄操注:“下极者,长强也。”③张介宾:“下极,两阴之间,屏翳处也。”即会阴穴部位。④指

  • 秦椒散

    《千金翼方》卷十八方。川椒一分,瓜蒂半两(《外台秘要》卷四引深师方作二分)。为细末,每服一方寸匕,日三次。治膏疸,饮少溺多。

  • 培土

    即培补脾土。用补益脾气的药物,以增强或恢复脾胃运化功能的方法。参见健脾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