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见赵贞观条。
病证名。见《幼科折衷》。指小儿饱食后腹泻的症候。由脾胃虚弱,运化不及所致。其症饮食饱满则泻,泻尽乃止,如此反复。治宜补脾益胃。用益黄散送下保和丸。
【介绍】:见曾若虚条。
见萧步丹《岭南采药录》。为磨盘草之别名,详该条。
证名。指口唇颤动而不能自制的症象。见《世医得效方》卷十七。《嵩崖尊生书》卷六:“唇瞤唇动不止也,属肝风。柴胡、防风、荆芥、山栀、薏苡、赤小豆、生甘草、当归。”《杂病源流犀烛·口齿舌病源流》:“有唇口瞤
药物学著作。4卷。清·黄钰撰。刊于1869年。作者因陈修园《本草经读》一书所辑《本经》的原文词旨简奥,语句参差,难于诵记,乃据此编成对偶谐韵的联句,删去原注,以供初学之用。
痛处有烧灼感。可见于郁火伤阴之胃脘痛,或热毒炽盛的疮疡、汤火伤等。
即小儿指掌脉纹。见《医方集宜》卷之八。“虎口乱纹多,须知气不和。色青惊积聚,下乱泻如何。青黑慢惊发,入掌内吊多。三关急通过,此候必沉疴。”
自我推拿方法名。见《圣济总录》。常居即眼部。用双手按揉两眉后凹陷处,有明目醒神等作用。《圣济总录·神仙导引上》:“常以两手按眉后小穴中。……眉后小穴,为上元六合之府,主化生眼晕,和莹精光,长珠彻瞳,保
丛书名。清·陆懋修撰。分正集、续集。正集均为作者自撰,计6种,33卷。刊于1884年。包括文(指有关医学的文集)十六卷,《不谢方》一卷,《伤寒论阳明病释》四卷,《内经运气病释》九卷(附《内经遗篇病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