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证名。见《症因脉治》卷四。指湿邪外侵,脾气不运所致的泄泻。症见水泻肠鸣,腹反不痛,或呕而不渴,身重身痛。脉多濡软,或细涩,或浮缓。治宜燥湿利小便,用胃苓散、平胃散。身热身痛脉浮者,用败毒散、羌活胜湿
见清·刘士季《草本便方》。为杏叶防风之别名,详该条。
见《傅青主女科》。即年老血崩,详该条。
病证名。见《陈素庵妇科补解》。即产后狂越。详该条。
见《灵枢·经筋》。即季胁,见该条。
出《灵枢·经脉》。即足太阳膀胱经。详该条。
书名。不分卷。徐大椿编释。书成于1759年。徐氏研究《伤寒论》不以六经分类,他认为:“方之治病有定,而病之变迁无定”,遂将《伤寒论》中113方分为桂枝汤、麻黄汤、葛根汤、柴胡汤、栀子汤、承气汤、泻心汤
古病名。十水之一。《中藏经·论水肿脉证生死候》:“气水者,其根在大肠,其状乍来乍去,乍盛乍衰者是也。此良由上下不通,关窍不利,气血痞格,阴阳不调而致之也。”参见十水条。
病证名。《银海精微》:“翳膜下生向上,谓之逆翳。”详逆顺生翳条。
指病因和病理均属热而表现出寒的假象。参见真热假寒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