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名。见《太平圣惠方》卷六十一。即疮疡溃后久不敛口。多因正虚邪恋所致。若见脓水清稀,脉虚神疲者,宜八珍汤以补益气血;若形瘦色悴,口干咽燥,舌红,脉数者,宜六味地黄丸以滋补肝肾;若疮口肉色晦暗,肢冷自汗
指湿浊邪气阻遏清阳,蒙蔽头部孔窍,出现神志昏蒙和听觉障碍的病机。《温热论》:“湿与温合,蒸郁而蒙蔽于上,清窍为之壅塞,浊邪害清也。”
出《本草纲目》。即哮拔。详该条。
位于乳房中央突起的尖端部分。属肝,有病多按肝经病变治疗。
【介绍】:南北朝时期北齐医生。一作山提。撰《杂药方》10卷,已佚。
见《本草纲目拾遗》。为荔枝之别名,详该条。
病证名。《杂病源流犀烛·积聚癥瘕痃癖痞源流》:“虚劳痼冷,败血杂痰而成血鳖。摇头掉尾,如虫之行,上侵入咽,下餂人肛,或附胁背,或隐胸腹,大则如鳖,小则如钱,宜羌黄汤。”参见瘕、鳖瘕条。
病名。即毛窍出血。详见该条。
病名。见《世医得效方·大方脉杂医科》。又作劳瘵。详该条。
十怪脉之一。又称转丸脉。脉来去捉摸不定,如豆之旋转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