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名。指受寒所致咽喉生疮而失音。《世医得效方》卷十七:“咽喉生疮、冷闭,声不出者,秘传降气汤去陈皮加黄芩煎。”仍于喉下咽管口灸三壮即愈。
见《湖南药物志》。为地桃花之别名,详该条。
眼科病证。指因其他病患而引致目疾者。出《证治准绳·杂病》。《审视瑶函》:“此症专言因害别病而累及目也。”如伤寒阳证热郁蒸损瞳神,或热盛血滞,赤痛泪涩;阴证脱阳而目盲,或服姜附温热之剂多而火燥赤涩(《证
即目眶。俗称眼眶。眼窝周围的骨骼,起着保护眼球的作用。
病证名。见《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泻论》。又称饮泻。《张氏医通·大小府门》:“水渍入胃,名为溢饮滑泄。渴能饮水,水下复泄,泄而大渴。茯苓甘草汤、五苓散,并灸大椎三五壮立已,乃督脉之病也。”参见饮泻、水恣
病名,指产后血瘀腹痛,又名儿枕痛。《郑氏女科家传秘方》:“恶露不行,脐腹作痛,俗名儿枕不安。”详儿枕痛条。
奇经八脉之一。见《素问·刺腰痛论》。其循行路线,据《奇经八脉考》载:“阴维起于诸阴之交,其脉发于足少阴筑宾穴……上循股内廉,上行入少腹……循胁肋……上胸膈挟咽,与任脉会于天突、廉泉,上至顶前而终。”本
指寒邪凝滞于肝脉的病机。肝的经脉络于外阴部,经过小腹,分布两胁,寒邪凝滞于肝脉,可使经脉挛急,症见下腹胀痛,牵引睾丸坠痛,并见肢冷畏寒,舌苔白滑,脉沉弦或迟等。治宜温肝散寒。
①指髌韧带两侧与股骨和胫骨内、外侧髁所构成的凹陷处。②经外奇穴名。出《千金要方》。别名膝目。位于膝部,当髌韧带两侧与股骨和胫骨内、外侧髁所构成的凹陷处,左右共4穴。有隐神经的髌下支及胫,腓总神经的膝下
【介绍】:三国时蜀国医家。据史料记载,著有《意医纪历》1卷,现已不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