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名。指因偏嗜甘味所致的哮喘。属虚哮范畴。《类证治裁》卷二:“治虚哮用麦冬三两,桔梗三钱,甘草二钱。……糖哮加佩兰三钱,再用海螵蛸火煅研末,大人五钱,小儿二钱,黑沙糖拌匀调服。”参见虚哮条。
【介绍】:见李延昰条。
出《救急易方》。为鱼腥草之别名,详该条。
见《观聚方要补》卷八。即升麻葛根汤,见该条。
元代医官职称。隶属于医学提举司,系太医官职中之一种,官阶从八品。
病证名。亦名经来浮肿、经来遍身浮肿。指每逢经行前后或正值经期出现头面四肢或遍身浮肿的病证。多由脾虚、肾虚、或气滞血瘀所致。若因久居湿地或经期冒雨涉水、湿气内侵或饮食劳倦伤脾,经行时阴血注于冲任,气随血
病名。一名伏暑兼寒、伏暑晚发。《通俗伤寒论·伏暑伤寒》:“夏伤于暑,被湿所遏而蕴伏,至深秋霜降及立冬前后,为外寒搏动而触发。邪伏膜原而在气分者,病浅而轻;邪舍于营而在血分者,病深而重。”详伏暑条。
见《草药手册》。为雷公藤之别名,详该条。
病名。即生于上臂外侧的瘤。见清·高梅溪《外科图说》卷三。
【介绍】:唐代医生。籍贯不详。撰有《医苑》1卷,已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