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感
针刺感应的简称,见该条。
针刺感应的简称,见该条。
病证名。症与逆顺生翳相同,但《世医得效方》卷十六认为:“翳自上而生下者为逆,自下生上者为顺。”与《银海精微》等的见解相反。参见逆顺生翳条。
【介绍】:宋代医家。字明叔。浦城(今福建浦城)人。在太学时,曾随名医史载之学习,精通医术,疗效甚高。
症名。出《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愦,昏乱之意。心愦愦是形容心神昏乱不能自主之状。
《类证治裁》卷八方。戎盐一升,炙皂角(去皮子)五钱,细辛一两。为末,盛于囊中,大如指,长二寸,纳阴中,恶水毕出,以温汤洗之。治青瘕,症见瘕聚左右胁,崩中不禁,下青汁者。
病名。指黑睛上之薄翳。清·黄庭镜《目经大成》卷二:“此症微翳,混蒙瞳子,人虽不觉,自难耐其昏眊,名曰虚潭呈月,盖其状光滑深沉,似无而实有也。凡一切险恶外障,致目失明者,愈后必有此。”属宿翳,详该条。
气功术语。练功不当而导致的一类失常现象。见偏差条。
①指气。《素问·生气通天论》:“阴者,藏精而起亟也。”张景岳注:“亟,即气也。观阴阳应象大论曰:精化为气。即此藏精起气之谓。”②与极通。
唐代医官职称,设于太医署、尚药局中,各4名。
见《广州植物志》。即火秧竻,详该条。
病名。足阳明经经气逆乱的病候。《灵枢·经脉》:“胃,足阳明之脉,……是动则病:洒洒振寒,善呻,数欠,颜黑。病至则恶人与火,闻木声则惕然而惊,心欲动,独闭户塞牖而处,甚则欲上高而歌,弃衣而走,贲响腹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