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黑龙江常用中草药手册》。为蔷薇科植物山楂叶悬钩子Rubus crataegifolius Bunge的根。苦、涩,平。祛风,利湿,解毒。①治风湿性关节炎,痛风,肝炎。煎服:15~30克。②捣敷治丹
膈膜与肓膜合称。《素问·刺禁论》:“鬲肓之上,中有父母(注:心肺也)。”参见膈、肓条。
病证名。惊风之一。清·许宣治《许氏幼科七种》小儿惊风发搐“壮热痰涌,抽掣无声者,俗名哑惊。”用羚角钩藤、琥珀抱龙丸。
手足指(趾)的第二节。手足大指(趾)无此节。
《伤寒总病论》卷五方。豆豉半升,葱白(连须)二两,石膏、生姜各四两,栀子仁、升麻、大青、芒硝(烊化)各一两五钱。为粗末,水煎,日分三至四次服。治阳毒所损,体热生斑,气喘引饮。
【介绍】:明代医家。字若旸。江苏江阴县人。精于医,活人很多,著《医理发微》,佚。
病名。指秋天白睛“不肿不红,但沙涩昏痛者,乃脾肺气分隐伏之湿热,秋天多有此患,故俗谓之稻芒赤“(《张氏医通》卷八)。宜祛风、清热、除湿、用泻青丸加减。
即十二刺。见该条。
病证名。指风邪、湿痰所致的头痛。《赤水玄珠·头痛门》:“风湿头痛亦作痰患。”症见头痛如裹,肢体困重,胸闷腹胀,恶心纳呆,口干少饮,苔腻,脉濡或浮缓。治宜祛风化湿,可用玉壶丸、加减神术散、羌活胜湿汤等方
病证名。指食积凝结肠胃,腹部触及块状物者。明·周礼《医圣阶梯》:“食积凝结成块,留滞肠胃者,虽泄泻而不能出。”症见腹痛拒按,口臭,口舌干燥。治宜通府去积,用大承气汤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