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名。《诸病源候论·消渴病诸候》:“渴利者,随饮小便故也。由少时服乳石,石热盛,时房室过度,致令肾气虚耗,下焦生热,热则肾燥,燥则渴。肾虚又不得传制水液,故随饮小便。以其病变,多发痈疽。”《奇效良方》
见广州军区空军卫生部《常用中草药手册》。为丁公藤之别名,详该条。
病证名。指中气虚弱的腹痛。《症因脉治》卷四:“气虚腹痛之症,面色痿黄,言语轻微,饮食减少,时时腹痛,劳动则甚,按之稍减。此气虚腹痛之症也。”《证治汇补·腹痛章》:“气虚痛者,痛必喜按,呼吸短浅。”可因
古病名。见《肘后备急方》卷七。又称水毒病,详该条。
见《温病条辨》。为芦根之别名,详该条。
病名。出《外科启玄》卷七。即血漏。见血漏条。
喉科著作。清郑西园(玉挥)撰,许佐廷(乐泉)增订。2卷。书成于1868年。上卷首列喉证要说,阐明喉证成因及治疗原则。次载喉证歌诀及方药,便于初学记诵。下卷为喉证图说,以图示文,详明各种喉证诊治方药。现
病名。出《疮疡经验全书》卷四。即游丹。见该条。
见《东北动物药》。即瓦楞子,详该条。
见《草药手册》。为扁担杆之别名,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