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肾阴
详补阴条。
详补阴条。
见《杂病源流犀烛·内伤外感门》卷二十一。即藿香汤第三方,见藿香汤条。
证名。指神情烦乱昏昧。《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少阳所至,为惊躁,瞀昧,暴病。”
病名。见《喉科秘旨》卷上:“飞扬喉,此症风热上壅,上腭红肿气不通,咽物不下,从小舌中飞扬满口,此系凶恶之症。急针患处出血。”治宜清热解毒、凉血。用黄连解毒汤、犀角地黄汤、仙方治命饮等加减。或以刀针于红
书名。见《隋书·经籍志》。10卷。魏·吴普撰。已佚。
病名。见《喉症指南》。多由患乳蛾,余毒未尽,复感时行疫疠之邪而变生白喉。治宜疏解疫毒、养阴清热。可选用银翘散、养阴清肺汤等加减。参见白喉条。
【介绍】:参见苏敬条。
见《中药志》。为化橘红之别名,详该条。
病证名。见《医宗说约》卷之四。风温时毒陷入胸膈,以致胸膈赤肿、热痛,因其由暴寒搏动而发,故名。症见发热,胸痛,痰嗽气急。若咯浊唾腥臭者,为温毒内陷伤肺,酿成脓胸。初起属实证者,宜表里双解,用荆防败毒散
病名。见《太平圣惠方》卷六十四。即乳痈。见该条。
古刺法名。十二刺之一。《灵枢·官针》:“报刺者,刺痛无常处也。上下行者,直内无拔针,以左手随病所按之,乃出针,复刺之也。”指治疗游走性疼痛一类病症的针刺方法。其法直刺痛处,并予留针,再以左手按其周围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