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爱字典>中医中药>中医百科>虚热

虚热

病证名。见《诸病源候论·病热候》。①指阴阳气血虚亏引起的发热。《医学入门》卷五:“凡虚热皆因精神外驰,嗜欲无厌,阴气耗散,阳无所附,遂致浮散肌表而发热,实非有热也。”《证治准绳·杂病》卷一:“若夫饮食劳倦,为内伤元气,此则真阳下陷,内生虚热,故东垣发补中益气之论,用人参黄芪等甘温之药,大补其气而提其下陷,此用气药以补气之不足也;又若劳心好色,内伤真阴阴血既伤,则阳气偏胜而变为火矣,是谓阴虚火旺劳瘵之症,故丹溪发阳有余阴不足之论,用四物加黄柏知母补其阴而火自降,此用血药以补血之不足者也。”又“骨痿、肉燥、筋缓血枯、皮聚、毛落,阴不足而有热疾,是为虚热。”“不能食而热,自汗气短者,虚热也,以甘寒之剂泻热补气。”《杂病源流犀烛·火病源流》:“《入门》曰,气虚热,升阳以散之,宜补中益气汤益胃升阳汤血虚热滋阴以降之,宜滋阴降火汤坎离丸;气血俱虚热,升阳滋阴兼用之,宜十全大补汤、人参养营汤加知母、黄柏。”②指热病昏迷症状者。《石室秘录·热症门》:“发狂如见鬼状者,实热也;热病不知人者,虚热也。实热宜泻火,虚热宜清火。”参见发热、气虚发热、血虚发热阴虚发热阳虚发热条。

猜你喜欢

  • 双解汤

    《仁斋直指方论》卷二十三方。肉桂、大黄、白芍药、泽泻、炒牵牛子、炒桃仁各一分,甘草半分。为粗末,每次三钱,加生姜五片,水煎,食前服,日二次。治便毒,内蕴热气,外挟寒邪,精血交滞,肿结疼痛。

  • 白肉

    在掌(或跖)与指(或趾)腹(阴)面的肉,与其背(阳)面的肉相对而言。《灵枢·经脉》:“脾足太阴之脉,起于大趾之端,循趾内侧白肉际。”

  • 玻璃草

    见《广西本草选编》。为拦路虎之别名,详该条。

  • 寒乳

    乳母因寒哺乳,令儿致病。因母形寒饮冷,乳气虚寒,儿饮其寒乳,导致脾胃虚寒,运化失司,故其症腹泻奶片不化,或便青而啼(《证治准绳》)。

  • 天花精言

    书名。6卷。清·袁句撰。刊于1755年。卷1~3专论痘疹的治疗;卷4为痘疹图说;卷5论药性;卷6备用诸方,共录验方11首。此书又有4卷本,名《痘症精言》,内容略有增补。

  • 阳明之阳

    出《素问·皮部论》。阳明经之阳络。名害蜚,详该条。

  • 四花

    经外奇穴名。出《外台秘要·崔氏别录》,所述取穴法繁复。《针灸聚英》认为:“合太阳行背二行膈俞、胆俞四穴。”今多从之。主治痨瘵,咳嗽,喘息,虚弱羸瘦等。艾炷灸7~15壮。

  • 食癥

    病名。十二癥之一。《诸病源候论·癥瘕病诸候》:“候其人发语声嘶,中满浊而后语,乏气拖舌,语而不出,此人食结在腹,病寒,日里常水出,四体洒洒,常如发疟,饮食不能常,自闷闷而痛,此食癥病也。”《圣济总录》

  • 善饥

    证名。指容易饥饿。《素问·至真要大论》:“少阴之胜,心下热,善饥。”多因胃热所致,宜清泄胃火,养阴生津,可用生地八味汤、玉女煎等方。善饥常是消渴主症之一,参见该条。

  • 石猴子

    见《植物名实图考》。为三叶青之别名,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