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证名。小儿浮肿的一种类型。因胃有病而引起的水肿。由胃失和降,不能游溢精气,上输于脾,因而导致脾不散精津,水津内阻而成。临床特征为浮肿,小便闭涩。治宜健胃利水。用胃苓汤。
见《闽东本草》。为胡枝子之别名,详该条。
见《金匮要略》。即小建中汤,见该条。
见《药材资料汇编》。即黄药子,详该条。
病名。出《疡医准绳》卷三。即左右串。见该条。
《不居集》上集卷十五方。麦门冬三钱,生地黄二钱,紫菀、茯苓、知母各一钱,牛膝、车前子各五分。水煎服。治元气亏损,三焦之火炎上,刑克肺金而咳嗽。若虚,加人参一钱。
见《医宗金鉴·幼科杂病心法要诀》。即食积咳嗽。详该条。
见《植物名实图考》。为芒种花之别名,详该条。
病证名。指膏粱积热,湿热伤脾所致的痿证。《症因脉治》卷三:“脾热痿软之症,唇焦齿燥,口干作渴,肌肉不仁,身重不能转侧,纵缓不能举动,此《内经》脾热痿弱之症也。”治宜清热化湿。水湿生热者,可用栀连平胃散
出《备急千金要方》卷五。即初生拭口。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