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病态的肤色鲜明透亮。多为水液滞留体表之象。《素问·脉要精微论》:“色泽者,当病溢饮。”参色鲜明条。
见《广西药用植物图志》。为韭菜之别名,详该条。
古针具名。即镵针。《针灸大成》:“镵针……今之名箭头针是也。”
病证名。《银海精微》:“人之两目,至日落西之时,渐渐不见,亦系内障,俗谓之鸡蒙眼也。”即雀目。详该条。
【介绍】:宋代医家。天台(今浙江天台)人。撰《药书》10卷,已佚。
涌流出于外。《素问·著志教论》:“阳气滂溢,干嗌喉塞。”
证名。水溢肌肤为肿,气滞于中为胀。《景岳全书》:“肿胀之病,原有内外之分。盖中满者谓之胀,而肌肤之胀者,亦谓之胀。若以肿言,则单言肌表,此其所以辨也。”治肿宜化气利水,用五皮饮、五苓散等化裁;治胀宜行
书名。见《隋·书经籍志》。1卷,三国时李当之撰,已佚。
【介绍】:元代医生。文江人。撰有《医方大成》等书。
①相气十法之一。诊察病人面部颜色的浅淡与深浓,以了解疾病的虚实。《望诊遵经》:“色浅淡者谓之微,色深浓者谓之甚。微者正气虚,甚者邪气实。自微而甚,则先虚而后实;自甚而微,则先实而后虚。”②形容同类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