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爱字典>中医中药>中医百科>肝合胆

肝合胆

脏腑相合之一。胆附于肝,肝的余气聚于胆,对贮藏和疏泄胆汁,互为作用。肝足厥阴经脉与胆足少阳经脉互相络属。肝为脏,属阴;胆为腑,属阳。一脏一腑,阴阳表里互相输应。《灵枢·本输》:“肝合胆,胆者中精之府”。临床上肝气热则胆泄口苦胆火旺盛或肝阳偏亢,都容易有急躁易怒的症状,用平肝的药物,可以泻胆火,用泻胆火的药物,也可以平肝,体现了这种相合的关系。

猜你喜欢

  • 冒暑眩晕

    病证名。见《世医得效方》卷三。又称中暑眩晕。详该条。

  • 人面恶疮

    病名。见《本草纲目》卷十三贝母条下。即人面疮,见该条。

  • 巨阙俞

    经外奇穴名。出《千金翼方》。位于背正中线,当第四、五胸椎棘突之间。主治胸膈中气,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心脏病,肋间神经痛,神经衰弱等。艾炷灸3~7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 积热喉痈

    病名。《喉科紫珍集》上卷:“积热喉痈,因食炙煿厚味醇酒,以致胃火冲上。患生帝丁之傍,肿痛与乳蛾相似。”治宜解毒泻热,消肿止痛。方用普济消毒饮,黄连消毒饮、清瘟败毒饮等加减。

  • 湿浊

    即湿气。因湿性重浊粘腻,每于病位停留滞着,阻碍阳气的活动,故名。

  • 腹中论篇

    《素问》篇名。本篇主要讨论鼓胀,血枯、伏梁、热中、消中、厥逆等疾病的成因、症状和治法。古人认为这些疾病都发生在腹中,故以“腹中”名篇。

  • 黄帝八十一难经注

    书名。1卷(一作五卷)。唐·杨玄操注。杨氏在吴·吕广所注《难经》的基础上予以补订注释。原书已佚,但书中内容大部保留于《难经集注》中。

  • 许进之

    【介绍】:见许国桢条。

  • 倒挂金钟

    见《浙江民间常用草药》。为莸之别名,详该条。

  • 阳跷脉病

    指阳跷脉经气异常出现的病症。《素问·缪刺论》:“邪客于足阳跷之脉,令人目痛从内眦始。”《难经·二十九难》:“阳跷为病,阴缓而阳急。”《杂病源流犀烛·阳跷阴跷脉病源流》:“至其为病,阳跷则阴缓而阳急。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