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爱字典>中医中药>中医百科>绵大戟

猜你喜欢

  • 地丁肿

    病证名。地丁(即悬雍垂)红热肿痛。为心火上炎,血热为患所致。病之初起,地丁微红,逐渐肿大,继而色鲜红,肿甚而热痛,啼叫不安,妨碍吮乳、吞咽和呼吸,并有窒息的危险。治宜泻火解毒,用犀角、连翘、黄连、大青

  • 时病论

    书名。8卷。清·雷丰撰于1882年。此书专论时病(指四时感受六气为病),以《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冬伤于寒,春必病温;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夏伤于暑,秋必痎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的理论,分述春温、风

  • 四海类聚方

    书名。见《隋书·经籍志》。简称《类聚方》,2600卷,已佚。

  • 咽喉壅塞

    证名。多由外邪客于肺系。气机上下升降不利致咽喉呼吸不畅,壅塞难通。可见于多种咽喉疾病。

  • 曲池

    ①经穴名,代号LI11。出《灵枢·本输》。别名阳泽、鬼臣、鬼腿。属手阳明大肠经。合(土)穴。位于肘横纹桡侧端凹陷处,屈肘取穴。布有前臂背侧皮神经,内侧深层为桡神经;并有桡侧返动、静脉的分支通过。主治发

  • 养肺去痿汤

    《洞天奥旨》卷六方。金银花、麦门冬各三钱,生甘草、紫菀、百部各五分,生地黄、百合各二钱,款冬花、贝母、白薇各三分。水煎服。治肺痿,咳嗽已久,肤黄肌瘦,毛悴色焦,膈上作痛,气息奄奄。

  • 舌强

    证名。指舌体伸缩不利的症象。外感热病常见于热入心包,内伤杂病多见于中风症。亦可由热盛伤津或痰浊壅阻所致。《诸病源候论·风舌强不得语候》:“今心脾二脏受风邪,故舌强不得语也。”《医林绳墨》卷七:“涎痰壅

  • 食亦

    古病名。一名食。其症多食而形体消瘦,由于肠胃和胆有燥热所致。《素问·气厥论》:“大肠移热于胃,善食而瘦又谓之食亦;胃移热于胆,亦曰食亦。”参见食条。本病可见于糖尿病、甲状腺机能亢进、肠道寄生虫病等。

  • 肾虚崩漏

    病证名。见《竹林女科证治》。指由肾虚不能约制胞络,以致冲任不固,而成崩漏下血不止,兼见腰膝痠软,疲倦乏力等。宜补肾固冲。方用固冲汤加鹿角胶。

  • 小寒

    二十四节气之一。《汉学堂经解》所集崔灵恩《三礼义宗》:“小寒为节者,亦形于大寒,故谓之小。言时寒气犹未为极也。”此时我国大部分地区将进入严寒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