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爱字典>中医中药>中医百科>盆腔炎

盆腔炎

病名。系指子宫、输卵管、卵巢、子宫旁组织及盆腔腹膜等部位炎症的总称。以输卵管炎较为多见。根据发病过程及临床表现有急、慢性之分。主要症状有发热,恶寒,少腹疼痛,带下多,月经不调等。这些证候分别归属于带下、痛经、月经不调、不孕症、癥瘕产后发热热入血室等范围。急性期以发热、恶寒为主,兼有小腹疼痛,带下,苔黄脉数等症,宜清热利湿,化瘀解毒,用大黄牡丹皮汤加减;若属热入血室,寒热往来心烦喜呕等症,宜和解少阳,用小柴胡汤加减。慢性炎症以带下为主症者,如湿从寒化,可用完带汤加减。湿从热化,用龙胆泻肝汤加减。以痛经或癥瘕为主症者,当以活血止痛,化瘀散结,用桂枝茯苓丸加减;亦可用千年健、追地风、川断、归尾、防风、乳香、没药红花血竭透骨草五加皮作腹部熥药法(上药为粗末,装纱布袋内蒸三十分钟,乘热敷下腹部,一日一次),或用红藤汤(红藤、败酱草桃仁赤芍蒲公英)作煎剂保留灌肠。其他结合临床症状辨证治疗。

猜你喜欢

  • 足少阴

    十二经脉之一。出《灵枢·经水》。即足少阴肾经,见该条。

  • 骨蒸

    病名。①五蒸之一。因形容其发热自骨髓蒸发而出,故名。《外台秘要》卷十三:“骨髓中热,称为骨蒸,”《诸病源候论·虚劳骨蒸候》:“蒸病有五。一曰骨蒸,其根在肾,旦起体凉,日晚即热,烦躁,寝不能安,食无味,

  • 经前脐下痛

    病证名。指经前三、五日,脐下作痛势如刀刺,或寒热交作,经血下如黑豆汁样。多因寒湿凝滞所致。宜温经化湿。方用温脐化湿汤(白术、茯苓、山药、巴戟、扁豆、白果、建莲子)。参见寒湿凝滞痛经条。

  • 鹿鞭

    见清·汪双池《医林纂要·药性》。为鹿肾之别名,详该条。·

  • 七星莲

    见《植物名实图考》。为地白草之别名,详该条。

  • 倒经

    病证名。指经血上逆。单南山《胎产证治录》:“有行经期只吐血、衄血或眼耳出血者,是谓倒经。”详逆经条。

  • 喜惊

    证名。指容易惊吓的病症。出《灵枢·百病始生》。又称善惊。《素问玄机原病式》:“惊,心卒动而不宁也。火主于动,故心火热甚也,虽尔止为热极于里,乃火极似水,则喜惊也。反兼肾水之恐者,亢则害,承乃制故也。所

  • 枳壳化滞汤

    《症因脉治》卷四方。枳壳、厚朴、神曲、陈皮、麦芽、莱菔子、砂仁。水煎服。治食积腹痛,胸腹胀满,痛不欲食。

  • 逸者行之

    治则。出《素问·至真要大论》。凡属气血逆乱,运动障碍之类的病证(如瘫痪痿痹等),可用行气活血通络的方药,使其通畅。如小活络丹之类。包括使用针灸推拿按摩等外治法。

  • 前后配穴法

    前指胸腹,后指背腰,前后穴位相配,称前后配穴法。如胃痛取腹部的中脘、梁门,背部的脾俞、胃俞;咳嗽气喘取胸部的膻中、天突,背部的定喘、肺俞等。以背俞穴和胸腹部的募穴相配者则称俞募配穴法。参见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