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本草纲目》。为鼠妇之别名,详该条。
病名。见《喉科种福》卷五。多由素属阴虚之体或内伤久病,肾阴虚损,虚火上炎客于咽喉所致。证见满口皆黄,但其黄如淡金,干净无垢,口无涎丝,外显潮热或兼腰膝酸软,唇红颧赤。或如久病痨瘵之人等一派阴虚于下,阳
出《素问·至真要大论》。辛味甘味的药物能发散,其药性属阳。如桂枝、防风的性味辛甘,能发散解肌。
证名。指不吐不泻、痛有间歇的腹痛,多因虫扰作痛。《医方考·腹痛门》:“腹中干痛有时者,虫痛也。……干痛者,不吐不泻而但痛也。”治用雄黄槟榔丸;甚者,加吐下驱虫药。参见虫积腹痛条。
《审视瑶函》卷三方。升麻、白芷、葛根、薄荷、石膏、陈皮、川芎、炒半夏、甘草各等分。为粗末,加生姜三片,水煎,食后服。治阳明经头风头痛,身热口渴。
《证治准绳·疡医》卷二方。桔梗一钱,甘草一钱半,炒黄连、炒黄芩、炒黄柏、炒栀子各七分。水煎,分作十余次服,徐徐呷之。治肺痈。
病名。见《外科正宗》卷四。又名唇瞤、唇颤动,本病多因胃经湿热,外感风邪,风热相搏而成。多发于下唇。初起红肿发痒,继则破裂流水,痛如火燎;如风盛过燥,则口唇干裂脱屑,状若无皮,日久口唇瞤动不止。治疗:初
《金匮翼》卷二方。茯苓、炒蒲黄各等分。为末,每服二钱,用生藕汁、小蓟根汁、生地黄汁调下。治蓄热吐血。
出《外科启玄》卷八。即杨梅痘。见该条。
五软之一。肌肉为脾所主,小儿乳食不足,脾胃气虚,故肌肉虚软,皮肤松弛,形体瘦弱,智力迟钝。治以补脾为主。宜扶元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