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名。出《肘后方》卷四。即内伤,详该条。
正骨手法。见《伤科汇纂》卷一。原用于腰椎骨错位陷入的整复。令患者俯卧于宽板凳上,腹部垫以布垫,肩胛及两腿以带缚固定,然后将明显凸起之骨节,用手或木杠轻轻滚按,使其平正复原。今少用。
病证名。指呃逆之属热者。见《类证活人书·问咳逆》。《杂病源流犀烛·呃逆源流》:“呃逆阳症,发热口苦,胸满脉数,宜橘皮竹茹汤,或小柴胡汤加橘皮、竹茹。”参见咳逆、呃逆条。
病证名。又名衄血、鼻沥血。《诸病源候论》卷二十九:“腑脏有热,热乘血气,血性得热即流溢妄行,发于鼻者,为鼻衄。”因肺热上壅所致者,症见鼻衄鼻干,咳呛少痰。宜清泻肺热,用桑丹泻白散加减。因胃热薰蒸所致者
古病名。见《儒门事亲》卷六。即脾疸。详该条。
见医药丛书条。
中药炮制法之一。把药物放在高温的铁锅内急炒,直至药物焦黄爆裂。如干姜、附子、天雄等,经炮后其烈性可减弱。
【介绍】:见潘文源条。
见《贵州民间方药集》。为赤胫散之别名,详该条。
见《伤寒论》。即蜜煎导,见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