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名。①指太阳蓄血症。多由太阳病不解,瘀热随经,内结膀胱所致。《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
即胸骨剑突。
十五络脉之一。《灵枢·经脉》:“脾之大络,名曰大包,出渊腋下三寸,布胸胁。”脉从渊腋穴(胆经)下三寸的大包穴处分出,散布在胸胁部。本脉发生病变,实则浑身尽痛;虚则全身关节松弛无力。
综合性医书。清·高鼓峰撰于1725年。作者据临证经验,阐述诊法、二十五法方论及内、妇、儿科等常见疾病诊治,共20余篇。作者于上述专题,颇有独到的见解。本书收入《医林指月》时,附入胡珏所写的评论百余条。
【介绍】:见郑宏绩条。
见《广西本草选编》。为牛尾菜之别名,详该条。
病名。见《肘后备急方》卷三。古名缓风、壅疾,又称脚弱。因外感湿邪风毒,或饮食厚味所伤,积湿生热,流注腿脚而成。其证先见腿脚麻木,酸痛,软弱无力,或挛急,或肿胀,或萎枯,或发热,进而入腹攻心,小腹不仁,
【介绍】:见傅山条。
证名。指脚底肌肤、筋脉着地作痛。《素问·藏气法时论》:“脾病者,身重,善肌,肉萎,足不收,行善瘈,脚下痛。”多由脾病湿盛所致。本证可见于痿、痹、脚气等病证。
经外奇穴名。出《千金要方》。位于小腿内侧,太溪直上3寸处。主治癫癎,下肢浮肿。直刺0.5~1寸。艾炷灸3~7壮;或艾条灸5~15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