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爱字典>中医中药>中医百科>湿肿

湿肿

肿病之一。多因久居湿地或感寒湿,水湿浸渍,不能运行所致。《奇效良方·水肿》:“病水寒不得宣行,成湿肿证,脉来沉迟,色多青白,不烦不渴,小便艰少而涩,大便滑泄。”《证治要诀·肿》:“感湿而肿者,其身虽肿,而自腰以下至脚重,腿胀满尤甚于身,气或急或不急,大便或溏或不溏,但宜通利小便。”《赤水玄珠·水肿》:“但有湿肿,气肿,初亦颇相似,然以手按之成凹不即起者,湿也。湿与水有微甚之意。”治宜健脾通阳、渗利水湿,用防己黄芪汤五苓散除湿汤等方。《医林绳墨·膨胀》:“湿肿者,当清其湿,苍术厚朴泽泻茵陈。”参见水肿条。

猜你喜欢

  • 刺络疗法

    即刺血疗法。见该条。

  • 胃家

    泛指胃、大肠、小肠等胃肠而言。《灵枢·本输》:“大肠、小肠皆属于胃,是足阳明也。”《伤寒论·阳明病篇》:“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 紧喉风

    病名。喉风之一种。指自觉咽喉紧缩压迫感,呼吸困难,汤水难下为其主要症状者。多由膏粱厚味,醇酒炙煿太过,或肺胃蕴热,复感风热,火动痰生,痰火邪毒壅塞咽喉所致。《医宗金鉴》卷六十六:“紧喉膏粱风火成,咽喉

  • 刺丁茄

    见《全国中草药汇编》。为丁茄之别名,详该条。

  • 火疡

    病名。见清·黄庭镜《目经大成》卷二。康维恂《眼科菁华录》:“睥眦气轮,初如椒疮榴子,或圆或长,状如红豆,此因从内而生,非同瘀积于外易消之比。”即火疳,详该条。

  • 脊背五穴

    经外奇穴名。《备急千金要方》:“大人癫,小儿惊痫,灸背第二椎及下穷骨两处,以绳度,中折绳端一处,是脊骨上也,凡三处毕,复断绳作三折,令各等而参合如厶字,以一角注中央灸,下二角侠脊两边,便灸之,凡五处也

  • 屠道和

    【生卒】:十九世纪中叶【介绍】:清代医家。字燮臣。湖北孝感县人。纂辑有《医学六种》(1186年刻行)。

  • 金扁柏

    见《福建民间草药》。为兖州卷柏之别名,详该条。

  • 寒伤荣证

    病证名。指麻黄汤证。《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注解伤寒论》卷三:“此太阳伤寒也,寒则伤荣。”《张氏医通·诸伤门》:“如

  • 随而济之

    刺法用语。见《难经·七十九难》。与迎而夺之对举。指补法要顺着经气,以补益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