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清代医家。字晋卿。江苏武进人。咸同间(1851-1874)以医术闻名。著有《医醇賸义》、《医方论》等书。主张师古而不泥古,不趋奇立异,善于变通化裁古方,创制新方,有较高的临床造诣。
详补阳条。
反治法之一。出《素问·至真要大论》。指寒凉药治热证,反佐以热而发挥作用。例如实热证热郁于里,出现四肢厥逆的假寒症状时,服用寒凉药常被吐出,佐以温热药或寒药热饮,则不格拒。《素问注证发微》:“寒以治热,
①通焦。《脉经》:“三膲病者,腹胀气满,小腹尤坚,不得小便。”《灵枢·大惑论》:“邪气留于上膲,上膲闭而不通。”②肌肉不丰满。《灵枢·根结》:“经脉空虚,血气枯竭,肠胃辟,皮肤薄著,毛腠夭膲,予之时期
病名。见《证治准绳·疡医》卷三。即牙痈之别名。详牙痈条。
【生卒】:?~515【介绍】:南北朝时期北魏医家。字世荣。阳平乐平(今山西昔阳)人,原籍东海郯人。父安道,以医为业。显以医术自通,明敏有决断才。以愈文昭太后、世宗之疾有功,曾任廷尉少卿,营进御药,后封
病证名。小儿肠寄生虫病,以蛔虫、蛲虫、姜片虫、绦虫、钩虫为多见,尤以蛔虫、蛲虫病发病更为普遍。这些肠道寄生虫病,轻者影响小儿生长发育,重者可危及生命。因小儿接触污染的环境机会多,虫卵通过食物或蚴虫接触
病证名。身肿类型之一。《症因脉治》卷三:“脾虚身肿之症,小便清利,大便溏泄,面色萎黄,语言懒怯,常肿常退,此脾虚肿之症也。脾虚身肿之因,大病后,久泻后,脾土之真阴受伤,转输之官失职,不能运化水谷,则诸
【介绍】:见张机条。
《素问》篇名。缪刺,针刺法之一,以其与经刺法有不同之处,故名。凡病在经脉,则刺其经穴,是谓经刺(又名巨刺);病在络脉,则刺其皮络,是谓缪刺。本篇主要论述各经络脉发病所采取之缪刺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