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爱字典>中医中药>中医百科>涌泉疽

涌泉疽

病名。①出《疡医准绳》卷四。生于足心涌泉穴之痈疽。又名涌泉痈井泉疽足心痈足心发脚心痈脚心毒足底疔穿心疔水疔病穿板脚底穿心疔穿板疽丹疽掌心疽穿板龟穿窟天蛇。因肾经虚损湿热下注而成。脓浅溃速者为轻,宜服仙方活命饮;脓深溃迟者为重,应兼服桂附地黄丸以益肾,均应加清热利湿之品。余证治同外痈。②出《外科大成》卷二。生于尾骨下长强穴之痈。由湿热凝结而成。初肿坚硬疼痛,状如伏鼠。证治同鹳口疽

猜你喜欢

  • 峻补

    补法之一。用峻猛补益药治疗气血大虚或阴阳暴脱的方法。极度虚弱和危重证候非大剂峻猛补药,不足以挽救垂危。故称。如产后亡血,用十全大补汤;峻补元阳用参附汤之类。

  • 素女脉诀

    书名。即所谓“三世医书”之一。唐·孔颖达《礼记正义》:“三世者,一曰《黄帝针灸》;二曰《神农本草》;三曰《素女脉诀》,又云《夫子脉诀》……。”成书年代不详,已佚。

  • 苏子瞻

    【介绍】:见苏轼条。

  • 血痺

    病名。出《灵枢·九针论》。①指邪入血分而成的痹症。见《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诸病源候论》卷一:“血痹者,由体虚邪入于阴经故也。血为阴,邪入于血而痹,故为血痹也。”多由气血虚弱,当风睡卧,或

  • 热烘

    外治法之一。病变部位涂药后,再加火烘的方法。适用于鹅掌风、皲裂疮、慢性湿疹、牛皮癣等皮肤干燥搔痒的疾病。

  • 大夫

    古代的官名。宋代开始设置以大夫为名称的医官,其官阶一般为六品至七品。其后直至清代,太医院官吏的职位相当于大夫,因此,太医院五品以下的医官都称大夫。在北方习惯称医生为大夫,并延用至今。

  • 五嗽

    五种咳嗽的总称。①《外台秘要》卷九:“《深师》疗五嗽。一曰上气嗽,二曰饮嗽,三曰燥嗽,四曰冷嗽,五曰邪嗽。”方用四满丸等。②《外台秘要》卷九:“《古今录验》四满丸疗五嗽。一为气嗽,二为痹嗽,三为燥嗽,

  • 热结下焦

    下焦,指大、小肠、膀胱等。热邪郁结下焦,可见下腹胀痛,大便秘结,小便涩赤或尿血,甚则小腹鞭满拒按,狂躁不安等症。

  •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书名。原题《三因极一病源论粹》,简称《三因方》。18卷。宋·陈言撰于1174年。作者认为:“医事之要,无出三因”。本书首叙医学总论,并将三因(内因、外因、不内外因)作为论述的重点;总论后列述内、外、妇

  • 深痹

    病名。指病在人体较深部位的痹证。《灵枢·九针论》:“八风伤人,内舍于骨解腰脊节腠理之间,为深痹也。”